典型喀斯特地貌在我國分布的基本狀況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摘要】

 

我國西南地區(qū)氣候濕潤,降雨豐沛,流水作用顯著,并且存在大量的可溶性巖石,因此,這一地區(qū)是喀斯特地貌廣為分布的地區(qū)。而且這一地區(qū)的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觀都是建立在這種特殊的地貌類型基礎(chǔ)之上的!翱λ固亍痹改纤估蛭鞅辈康囊粋大量分布石灰?guī)r的高原,后來南斯拉夫?qū)W者司維治對這里的奇特地貌進行了研究,詳細提出了這一地貌類型,因此稱這種可溶性巖在流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又叫巖溶地貌。其實,我國很早就記錄了這一類型的地貌,《徐霞客游記》就十分詳細闡述了喀斯特地貌在我國的分布、類型、形成原因等。

 

【關(guān)鍵詞】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巖  溶蝕作用   徑流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條件】

 

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巖石存在

 

可溶性巖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qū)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里有其發(fā)育的主體。大量的碳酸鹽巖、硫酸鹽巖和鹵化鹽巖在流水的不斷溶蝕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喀斯特景觀。從溶解度上看,鹵化鹽巖>硫酸鹽巖> 碳酸鹽巖;由于碳酸鹽巖種類較多,其各類巖石溶解度隨著難溶性雜質(zhì)的多少而定,石灰?guī)r> 白云巖> 泥灰?guī)r。從巖石結(jié)構(gòu)分析 ,結(jié)晶質(zhì)巖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坏攘r比不等粒巖溶解度要小。

 

㈡巖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巖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們是流動水下滲的主要渠道。巖石裂隙越大,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巖溶作用越顯著。在溶洞中,巖溶作用愈強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發(fā)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個不斷擴大的循環(huán)網(wǎng)。

 

㈢流水的動力作用

 

1.流水的溶蝕作用

 

水的溶蝕能力來源于二氧化碳(CO2)與水結(jié)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大氣流動、有機物在水中的腐蝕和礦物風化。下面幾個化學方程式反映了巖溶作用的進行:

 

H2O + CO2H2CO3  ;(第一步:形成碳酸)

 

H2CO3H+ + HCO3-;(第二步:碳酸離解生成H+)

 

H+ + 高中物理 CaCO3HCO3- + Ca2+ (第三步:H+與CaCO3反應(yīng)生成HCO3-,從而使CaCO3溶解)

 

這幾步反應(yīng)在大自然間是十分復(fù)雜的過程,因為溫度,氣壓,生物,土壤等許多自然條件制約著反應(yīng)的進行,并且這些反應(yīng)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應(yīng)向右進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巖溶作用進行就比較容易,反之則不利于巖溶作用。

 

2.流水的流動作用

 

流動的水溶蝕性更強烈一些,這是為什么?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時的補充,水的溶蝕作用才能順利進行,水的溶蝕能力才得以鞏固加強。同時,流動的水帶動河底砂礫對巖石進行機械侵蝕,這樣更有利于巖溶作用的深入。

 

  ㈣氣候的影響

 

 我國西南地區(qū)氣候濕潤,降水量大,地表徑流相對穩(wěn)定,流水下滲作用連續(xù),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補充。因此巖溶作用得以延續(xù)進行。

 

【我國喀斯特地貌類型及其分布】

 

㈠地表喀斯特地貌類型與分布

 

1.溶溝和石芽

 

溶溝是指地表水沿巖石表面和裂隙流動過程中不斷對巖石溶蝕和侵蝕,從而形成的石質(zhì)溝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溝之間的石脊,其實它是溶溝形成過程中的殘余物。云南地區(qū)的石林就是發(fā)育比較好的形態(tài)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條件是厚層、質(zhì)純、產(chǎn)狀平緩、垂直節(jié)理稀疏和濕熱的氣候環(huán)境。

 

2.天坑和豎井

 

主要是由于巖溶地面不斷凹陷,形成漏斗狀的圓形洼地或豎井狀的洞,在我國的重慶和四川南部地區(qū)分布較為廣泛,他形成于陡峭的坡地兩側(cè)和洼地、盆地底部,因為流水沿著巖石的裂隙侵蝕強烈,所以天坑或豎井深達幾十米到幾百米。

 

3.溶蝕洼地和溶蝕谷地

 

溶蝕洼地是一種范圍廣,近似圓形的封閉性巖溶洼地,四周多低山和峰林,底部平坦,雨季易澇,旱季易干。面積一半數(shù)平方千米至十幾平方千米。溶蝕谷地是溶蝕洼地進一步擴大或融合而形成的,它受構(gòu)造影響比較大,面積更為廣,一般數(shù)十平方千米至數(shù)百平方千米,平面條狀分布,長達數(shù)十公里,底部平坦,常有地表徑流,例如廣西都安有一溶蝕谷地寬一公里,長十公里。這種喀斯特地形在我國云貴高原分布廣泛,當?shù)厝朔Q之為“壩”。

 

4.干谷 

 

干谷是地表徑流消失后巖溶區(qū)遺留下來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著谷底的豎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這種地表徑流轉(zhuǎn)為地下徑流的現(xiàn)象叫做伏流。還有一種形成原因即人類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的結(jié)果。這樣的地貌類型在我國華北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比較常見。

 

⒌峰林、峰叢、孤峰、天生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我國廣西省風光獨特,巖溶作用是形成這天然屏風的主要原因。

 

峰叢是可溶性巖受到強烈溶蝕而形成的山峰集合體。峰林是由峰叢進一步演化而形成的。當然,在新構(gòu)造作用下,峰林會隨著地殼的上升轉(zhuǎn)化為峰叢。山峰表現(xiàn)為錐狀、塔狀、圓柱狀等尖銳峰體,表面發(fā)育石芽、溶溝,山峰之間又常常有溶洞、豎井。峰叢地貌可以說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館。

 

孤峰是巖溶區(qū)孤立的石灰?guī)r山峰,它需要地殼長期穩(wěn)定而無太大的地質(zhì)運動。奇特美麗的桂林山水會把大自然對它的寵愛告訴你。

天生橋是可溶性巖下部受流水溶蝕而形成的拱橋狀地貌。

 

6.地表鈣華堆積

 

這是一類典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瀑布華,鈣華堤壩和巖溶泉華。

 

瀑布華指地表瀑布水流速度陡然增大,內(nèi)力作用減小,水中的二氧化碳外逸,形成瀑布華。我國貴州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就屬于這一種。                                   

 

鈣華堤壩形成是溶解大量CaCO3的高山冰雪溶水和含大量CaCO3地下滲透的巖溶水在地下徑流一段距離后,以泉的形式排出地表。隨著水溫增高和水流速度增大以及大量藻類植物的作用,形成了大量鈣華沉積。鈣華中含許多雜質(zhì)和多種不同元素,并且有水生植物的影響,使得鈣華呈現(xiàn)出多種色彩。這種地貌在我國四川黃龍寺一代分布較廣,黃龍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可以說與這種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緊密相連。

 

巖溶泉華是溶有大量CaCO3的泉水涌出地表,由于溫度升高和壓力減小,使得CaCO3在泉口形成鈣華沉積,長時間的積累使泉華形成不同的形狀,這也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幅美景。這種喀斯特地貌在我國云南較為常見。

 

㈡地下巖溶景觀

 

 

1.溶洞的概況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的地下洞穴,規(guī)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容納千人以上;形態(tài)千奇百怪,溶洞中有許多奇特景觀,如石筍、石柱、石鐘乳、石幔等。小的連一個人都難以通過。溶洞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的長期結(jié)果。溶洞景觀在我國的湖南、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等省區(qū)分布較為廣泛。

 

2.溶蝕地貌——石鍋和邊槽

 

如果一個溶洞頂部的某一局部地點受到較為強烈的紊流作用,隨著水壓增大,溶蝕能力增強,這些地方的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頂側(cè)凹入的弧形面,這樣的地貌稱為石鍋。邊槽是指溶洞的邊壁在水的溶蝕作用下形成向洞測凹陷的槽狀地貌。這兩種溶蝕地貌在溶洞中很常見。

 

3.堆積地貌

 

堆積地貌是溶洞景觀中的精華部分,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溶洞中你盡可以欣賞那神奇的洞天世界。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巖的水滴斷續(xù)的從溶洞頂部落下并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

 

石鐘乳是一種呈倒錐狀的巖溶堆積物,大的可達數(shù)米,小的只有幾厘米,主要是巖溶水沿著溶洞頂部細小的裂隙滲出并在滴水處不斷沉淀產(chǎn)生的。它緊緊與洞頂相連,不斷向洞底延伸。

 

石筍是由洞底向上伸展的巖溶堆積物,主要是巖溶水滴滴落到洞底并不斷沉積的產(chǎn)物,它與石鐘乳相對生長,一般呈筍狀、塔狀和錐狀。

 

石鐘乳和石筍的橫剖面都具有同心圓結(jié)構(gòu)。

 

石鐘乳和石筍相對生長,并逐漸結(jié)合成一體,隨著巖溶水的不斷沉積,慢慢形成粗壯的石柱。

 

石幔是巖溶水沿著洞壁呈薄膜狀的漫流過程中CaCO3逐漸沉積的產(chǎn)物,一般呈片狀、層狀,并且有彎曲的流紋,高者達數(shù)十米,非常壯觀。

 

邊石堤是指溶洞底部兩側(cè)堤狀堆積物,高度一般幾厘米到幾十厘米,呈弧形階梯狀。

 

另外,在溶洞中還有許多奇特的景觀,有的似蓮花開放,有的如樹枝伸展,還有一些石葡萄、石珊瑚等。

 

㈢著名的喀斯特地貌景觀

 

我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造物主為中華兒女精雕細刻了許多天然的屏風,喀斯特地貌為我國的旅游業(yè)帶來無限生機,并且我國喀斯特地貌類型性多樣,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寶貴財富。

 

我國著名的喀斯特景觀名勝區(qū)分布:

 

廣東:肇慶七星巖有七座石灰?guī)r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前星湖瀲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種奇特的溶洞堆積地貌。

 

廣西:桂林山水和陽朔風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橋等地表喀斯特景觀著稱于世,并且是山中有洞,“無洞不奇”。以巖洞地貌為主的蘆迪巖洞景觀,景觀內(nèi)有各種奇態(tài)異狀的溶洞堆積地貌,形成了“碧蓮玉筍”的洞天奇觀;七星巖石鐘乳構(gòu)成的地下畫廊,真是玲瑯滿目;武鳴伊嶺巖,北流溝漏洞,柳州都樂巖,興平蓮花巖,興安乳洞,永福百壽巖,宜山白龍洞,凌云水源洞,龍州紫霞洞等也都是著名的溶洞景觀區(qū)。

 

云南路南石林風景區(qū):地表峰林奇布,主要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觀,大部分灰?guī)r山峰分布在河谷兩側(cè),各種形態(tài)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全國35片石林中本省有:路南大、小石林、乃古石林、和莫村石林、石板哨石林、天生橋等20片石林足見本省石林分布面積之廣;溶洞景觀有:玉溪溶洞,建水燕子洞,九鄉(xiāng)溶洞等。

 

貴州:本省有興義尼函石林、修文石林等石林區(qū);中國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巖壁為瀑布華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較多,主要有黃果樹瀑布附近龍宮洞,貴陽地下公園,鎮(zhèn)寧犀牛洞,鎮(zhèn)遠的青龍洞,龍山的仙人洞,貴州的織金洞,黔靈山麒麟洞。

四川:九寨溝鈣華灘流屬于水下地表堆積地貌,如珍珠灘瀑布;黃龍風景區(qū)鈣化池、鈣化坡、鈣化穴等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巖溶景觀;石柱縣新石拱橋為喀斯特天生橋地貌。

 

湖南:武陵源黃龍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觀,各種堆積地貌羅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奧妙無窮。

 

江西:鄱陽湖口石鐘山景區(qū)絕壁臨江洞穴遍布;彭澤龍宮洞長2000米,洞內(nèi)可泛舟觀景,堪稱“地下藝術(shù)宮殿”。

 

浙江:瑤琳仙境,位于桐廬縣,是浙江省規(guī);趾、景觀壯麗的巖溶洞穴旅游勝地,也是浙江迤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洞穴;洞長1000米,共有6個洞天,以“雄、奇、麗、深”聞名于世。

 

江蘇:宜興石灰?guī)r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稱,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又稱“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異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龍宮。

 

吉林:同化鴨園溶洞,有四個大廳,洞內(nèi)滿布石柱、石筍、石鐘乳、石瀑、石簾、石蓮花、石幔等堆積景觀,并且深處有溶巖潭,深不可測,無法前往!

 

這些地方既可以進行旅游觀光又可以進行科研考察,是旅游觀光的明珠,是科學研究的寶庫。

 

【參考文獻】

 

陳世斌  魏遐   《新編地貌學教程》  氣象出版社          1997年5月

周澤松         《水文與地貌》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年

楊景春         《地貌學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5年

嚴江平   肖星  《旅游資源與開發(fā)》  中國旅游出版社      2000年8月

 

The reason of Karst Region’s formation and its basic condition about distributing in China

 

MA Jian-min

 

(Dongzhouzhuang Middle School,Qian’an 064410 Hebei)

 

Abstract: The Southwest of China is a region which was widely spread by Karst Region. Since its wet climate, rich rainfall, obvious flowing water and lots of dissolubility rock. Most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in this region established in the foundation of this kind of special geography type. Karst originally refers to a plateall with a large amount of limestone in Yugaslavia northwest. Afterwards, its scholar Swith studied the physiognomy here, and advanced this kind of geography type ;then gave a name of Karst Region or Rock dissolved physiognomy. In fact, it was recorded earlier in China. Its distributing, type, and formation reason in China was detailed described in a book which named “Xu Xiake’s tour record”.

 

Key Words: Karst Region  Calcification  Stalactite  Stalagmite

 

(河北省遷安市東周莊中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2828.html

相關(guān)閱讀:“日照圖”復(fù)習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