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試 教育的“書山題海”中,很多學生認為數學單調、枯燥、乏味很難懂。這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親身體驗是一種全新的主動學習方式,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的學習研究活動,是一種新型的自主學習。
一、實踐活動:體驗教學、體驗學習的認識
數學學習中的體驗是學生個體在數學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態(tài)度。因此,體驗具有以下特點:
1、體驗是對學習個體的重視。包括個體的各種生活經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態(tài)度。因為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是以學生個體經驗為基礎的,是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更是使學生整個精神世界發(fā)生變化的過程。
2、體驗是學習個體在數學活動中的行為、認知與情感的整體參與。數學課堂上的行為具體表現為:看一看、摸一摸、擺一擺、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等各種形式的感官活動。體驗除了感官活動,還需要猜測、類比、分析、驗證、歸納、推理等各種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指令性的、沒有思考空間的各種操作活動并不是體驗,它僅僅是模仿性的機械操作而已。
3、體驗中的數學活動包括合作與交流。這是因為數學建構活動有其社會性質,也就是說,“個人創(chuàng)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币虼,個體的經驗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與分享,才能達到共同建構的目的。
二、體驗學習的實施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
1、課前關注學生值得體驗的內容。中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經歷,有些知識學起來感到吃力,這就需要我門在教學這些知識之前,組織學生參觀或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數學素材,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
2、課上開放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驗。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學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數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例如:在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長度為30cm,4cm,5cm,6cm,10cm,12cm的六根小木棒,任取其中的三根將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在拼接的過程中注意考慮以下問題(1)有幾組三根小棒能拼成一個三角形?(2)又有幾組三根小棒不能拼成三角形?(3)任意的三根小棒能否一個三角形?(4)通過你的動手操作,猜想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長度之和或差與第三邊的長度之間有什么關系?
(二)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1、提供“玩”的機會,讓學生在玩耍中體驗。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促進人們素質、個性發(fā)展的最主要途徑是人們的實踐活動,而“玩”正是這一年齡階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教學中,可以把課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識轉化成“玩!被顒,創(chuàng)造這樣的氛圍以適應和滿足學生的天性例如:在教學《鑲嵌》這節(jié)課時,我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顏色各異的各種正多邊形圖紙,由此提出拼裝的具體要求:選擇一種正多這形,其中任意兩塊圖形不能重疊,也不能留有空隙;而且,多邊形的頂點只能與頂點重合,并且想一想:是否所有的正多邊形都能按要求拼裝?
用手中現成的正五邊形拼拼看,結果怎樣?如果不行,那么該選擇什么樣的多邊形呢?同時引導學生觀察用相同多邊形拼圖,能拼成符合條件的圖形需要注意什么?正多邊形的角存在什么關系?學生的熱情很高,自己動手開始拼裝,很快得出結論。接下來學生嘗試用兩種邊數不同但邊長相等正多邊形來拼圖,探討這些正多邊形又有什么要求。利用動手操作的形式能夠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快快樂樂地獲得真知,大大地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比起直接教與他們數學計算公式要強得多。通過把課本中的新授知識轉換成“玩!被顒,不僅使學生心情自然愉快、厭學情緒消失,而且還能從“玩!敝凶杂X地探求有關知識、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選擇、有節(jié)制、有創(chuàng)造的方面轉化,所以會玩的過程也是一個體驗學習的過程。
2、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也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在講授“黃金分割”的知識點時,先跟同學們講:“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體形是否標準?那么,你們回家用尺量一下自己上下身的值,并計算出它們的比值,到明天我們。
學習黃金分割了之后,你們便可以得到答案的!蓖瑢W們立刻被這一“黃金分割”所吸引,興趣十足主動積極地去預習這一節(jié)課,達到了“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的目的。可見,我們應該挖掘 教材深層次的多元教育因素,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創(chuàng)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體驗學習的一種方式。又如在《有理數的混合運算》一節(jié)中,“算24點游戲”項目前排成一條長龍,同學們興致勃勃地在桌上隨意抽取4張紙牌,根據紙牌上的數字,在最短時間內運用加減乘除乘方推算出得數為24或?24,參與者幾乎個個皆大歡喜;使學生獲得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不知不覺地學到了數學知識、思維方法,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了鉆研數學的激情。
皮亞杰認為:學生獲得數學知識需要經歷從具體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形式操作的過程。將具體操作經驗上升為數學思維,即所謂“活動內化”的過程。體驗學習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作為新課程新理念的實踐者,有義務在實踐中不斷通過結合教育教學理論反思總結,來提高對新課程新理念的認識,使教學改革得以順利進行。以上便是筆者在平時教學實踐和理論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對“體驗教學活動”的一些膚淺認識,還需實踐和學習來提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29421.html
相關閱讀:北京2020年起不分文理 不少學校調整課程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