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樸、勤奮與成才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古今中外一些卓越的數(shù)學家生活儉樸、治學勤奮的品德,對于今天的青少年仍具有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被人們譽為“數(shù)學之王”的德國數(shù)學家高斯的少年時代,家里窮得連燈都買不起。他挖空一只蘿卜,倒點油進去,再放進一根燈芯,就成為一盞別致的“蘿卜燈”。在這盞燈旁,高斯常常學習到深夜。高斯成名后,當上著名的哥廷根天文臺
臺長,生活待遇優(yōu)裕,但他仍保持著儉樸的生活習慣。在他的辦公室里 高考,僅放著一張白色的小桌,一個沙發(fā)和椅子,簡單的食品和衣衫,再加一支蠟燭,這幾乎就是高斯全部物質上的需要。高斯治學勤奮。為了進行木星攝動智神星的計算,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進行了涉及337000個數(shù)據的計算。由于長期不斷使用對數(shù)表,以致他竟能背出表中所有對數(shù)的前幾位小數(shù)。

  牛頓的童年是不幸的,出世前三個月爸爸就去世了。兩歲時,媽媽又改嫁到鄰村。牛頓只好與外婆相依為命。他從不亂花錢,唯一的愛好就是搞一些小工藝,把零用錢聚起來,買了鋸子、釘錘等一類工具,一放學就躲在房子里敲敲打打。牛頓學習時精神很專注,有一次煮雞蛋,心里想著數(shù)學公式,竟誤把手表當作雞蛋丟進了鍋里。還有一次,從早晨起就計算一個問題,中飯都忘了吃。當他感到肚子餓時,已暮色蒼茫。他步出書房,一陣清風,感到異常的清新。突然想到:我不是去吃飯嗎?怎么走到庭院中來了!于是他立即回頭,又走進了書房。當他看到桌上攤開的算稿時,又把吃飯的事忘得一干二凈,立即又伏案緊張地計算起來。

  同學們都熟悉華羅庚教授少年時代刻苦學習的故事?箲(zhàn)前,青年華羅庚在英國進修,真是如饑似渴,廢寢忘食。房東老夫婦對人說:在所有留學生的房間中,華先生的燈是關得最晚的,抗戰(zhàn)期間,華羅庚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書,住在昆明郊區(qū)一個牛棚上面的“閣樓”里,牛在木樁上挨癢,“閣樓”也跟著搖晃起來.沒有電燈,像高斯那樣,用一只空香煙筒做成一個簡陋的油燈。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寫成了經典數(shù)學著作《堆壘素數(shù)論》。

  陳景潤十分珍惜時間,他利用候車、排隊買飯等零碎時間學會了英俄法德四國文字。解放初,他還在廈門大學讀書,那時臺灣常派飛機到福建沿海騷擾,他就帶書在防空洞里,一看就是半天。

  楊樂在中學時代,把解數(shù)學題當作是一種享受。從初二到高三的五年里,他做了一萬多道題。這種勤奮的學習精神給他打下了堅實的數(shù)學基礎。他深有體會地說:“雜技演員走鋼絲的本領,是長年勤學苦練的結果。要想靠小聰明僥幸獲得成功,那只能從鋼絲上摔下來。

  文明不等于奢侈,優(yōu)勢不應引來懶惰,F(xiàn)在同學們的生活條件比較好,但這應該成為我們更加奮發(fā)向上、不斷進取的有利條件。時代要求我們成為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少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3244.html

相關閱讀:數(shù)學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