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的基礎性、普及性和工具性決定了這門課程的社會性,然而我們在其社會性方面的探索還遠遠不夠,師生忙于做題,以習題提高成績,以成績鞏固學習信念。而教會學生用“數學眼光”看社會,會讓他們覺得,原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如此廣泛。
有位數學老師的復習課是這樣上的。他在介紹了幾何上的點、線、面、體等知識后,讓學生們舉幾個生活中的實例來具體、形象地理解這樣的幾何基本概念。這時窗外正下著雨,某位學生瞅著窗外屋檐上滴下來的水滴,出神地說:“老師,你看房檐上掉下來的一個個水滴是不是點?整體看起來是不是一條線?”這位老師及時抓住這位學生提問中的閃光點,“同學們,發(fā)揮你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線要動起來,會有什么效果?面要是動起來會有什么效果?”此時的課堂氣氛異;钴S,大伙兒七嘴八舌,各抒己見。
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眼光”看社會,就能主動嘗試著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有一位數學老師在學生們學習了“視圖與投影”、“圖形與變換”、“圖形的相似”等有關數學知識后,上了一節(jié)復習課。他是這樣引入的:“有一位木匠師傅開了一家木器加工廠,他從大型建筑物上獲得了靈感,并把這些樓群的形狀、大小等詳細地記錄下來,根據實際需要制作了一系列不同風格的組合家具。這些產品上市后,受到消費者的熱烈歡迎。同學們,通過這則事例,假如你是那位木匠師傅,你認為把建筑物中的一些數據轉化為組合家具中的數據,需要用到哪些數學知識?”這樣的導語設計不得不承認是獨具匠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37553.html
相關閱讀:高中數學拿高分,必須掌握這12種解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