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的選擇讓內(nèi)地一流大學“二流化”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高考狀元的名頭落在哪個參加高考的高中生頭上,實在是一個沒有定數(shù)的事情。因為對學習成績差不多的學生來說,影響一兩分之差的因素太多了。然而,在中國大陸,“狀元”與否,其結果絕對不是一兩分的差距所能衡量。

簡言之,“狀元”是一個踏腳石,是一塊起跳板,頭頂“狀元”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爭得更好的選擇機會。各地高考的狀元,有許多就充分地利用了這個選擇的機會。北京高考的文理科4名狀元,上海、湖南等地高考的文理科狀元,全部選擇了就讀香港的大學;截至目前,僅在包括北京在內(nèi)的6個省、區(qū)、市,就有11名高考狀元選擇了南下香港;僅香港大學一家,今年就收到了1萬多份來自大陸內(nèi)地高中生的申請,升幅比去年增加14.8%,香港大學計劃在1萬多名大陸內(nèi)地申請者中,招收本科生300人左右,其中已初步?jīng)Q定錄取的40名北京考生中,文、理科最低分數(shù)線分別為638分和654分……

香港的大學,近幾年把越來越多的大陸內(nèi)地高考尖子生收羅走了。不是香港的大學來“掐尖”,而是大陸內(nèi)地的高考尖子生唯恐自己不尖,入不到人家香港的大學的法眼里去。如此一來,大陸內(nèi)地的一流大學,無形中就被“二流化”了。北大、清華成了高考尖子生去不成香港的大學之后的退而求其次的備選。不僅如此,高考狀元以及尖子生的選擇還讓大陸內(nèi)地一些一流名校的“掐尖”之舉顯得特別可笑。

有道是“人往高處走”。但是,什么時候,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上的大學就成了“高處”了呢?1842年,清廷準備在割讓香港島的條約上簽字之時,紫禁城中上朝的文武官員竟少人聽說過英人索要的香港島的名字,更多人甚至連其所處何地都不甚了了。1898年,新界租約使得香港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地域邊界。這一年,正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的設立之年。此后12年,1910年,香港第一所大學香港大學的前身??香港西醫(yī)書院方才成立。

實際上,香港的大學,非簡單的“高處”二字所能盡其優(yōu)勢。在相對開放環(huán)境中長大的新一代高中生,不過是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實際感受運用到了他們的選擇之中。當然,有著相同感受的人一定大有人在,而高考尖子生的選擇不過是代表了大多數(shù)高中生的選擇而已。但是,在現(xiàn)階段,只有高考的尖子生才得到了可以遵循自己的感受而去選擇的機會。人們可以看到,錄取大陸內(nèi)地考生的大門對香港的大學開放一點,中國大陸內(nèi)地的一流大學就立刻顯現(xiàn)出了其“一流”只是關起門來、在相對封閉環(huán)境中的“一流”的尷尬。

香港的大學,信息流通自由,學術自治,國際化標準管理,僅這幾點,就不僅是其相較大陸內(nèi)地大學的優(yōu)勢所在,也是吸引大陸內(nèi)地考生前往的亮點所在。大陸內(nèi)地的大學,改革開放之后,在大樓建設上突飛猛進,在大師培養(yǎng)上乏善可陳。許多大陸內(nèi)地大學的教授既不教也不授,整天忙于趕場子、跑官當、拿基金、爭項目,大學開設一些靠點名和考試來維持課堂出席人數(shù)的無用課程,名校的大學教授抄襲剽竊不了了之,教師頻發(fā)什么“兩套房”、“沒4千萬別來見”、“我的寶馬車號有4個8”等等“雷言雷語”……這樣的大學,也的確不配再吸納優(yōu)秀的人才坯子。

連續(xù)幾年,大陸內(nèi)地的一流大學并未因為香港的大學“掐尖”而焦慮。畢竟,中國大陸的考生太多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37660.html

相關閱讀:高中化學選修四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