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發(fā)現最原始披毛犀化石(圖)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西藏披毛犀的頭骨和下頜骨標本。

西藏披毛犀復原圖。

北京日報

本報訊(記者劉歡)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為首的科學家,在西藏喜馬拉雅山西部札達盆地發(fā)現了一個上新世哺乳動物化石組合,其中包含了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昨天,中科院對外發(fā)布,該最新發(fā)現推翻了冰期動物起源于北極圈的假說,證明青藏高原才是它們最初的演化中心。

在札達盆地發(fā)現的新種西藏披毛犀,生存時代為約370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處于披毛犀譜系的最基干位置,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披毛犀。隨著冰期在280萬年前開始顯現,西藏披毛犀離開高原地帶,來到歐亞大陸北部的低海拔高緯度地區(qū)。

在札達盆地發(fā)現的西藏披毛犀化石材料包括同一成年個體的頭骨、下頜骨和頸椎,發(fā)現地點位于西藏阿里地區(qū)札達縣城東北10公里處。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這些化石材料及發(fā)現地周邊地質和環(huán)境進行了深入研究。

西藏披毛犀的頭骨具有相當長的面部,粗糙面占據了整個鼻骨背面。專家稱,這說明它在活著時具有一只巨大的鼻角,額骨上一個寬而低的隆起,則可看出它還有一只較小的額角,這是一種雙角犀。

另外,寬闊的鼻骨和骨化的鼻中隔顯示它有兩個相當大的鼻腔,增加了在寒冷空氣中的熱量交換。除了用厚重的毛發(fā)和龐大的體形來保存熱量,披毛犀的頭骨和鼻角組合也與寒冷的條件相適應。披毛犀長而側扁的角呈前傾狀態(tài),用以在冬季刮開冰雪,從而找到取食的干草。這些頭骨特征與細長濃密的毛發(fā)相結合,清楚地顯示披毛犀能夠在寒冷的雪原中生存。

長期以來,披毛犀等絕滅動物一直受到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并且被推斷可能起源于高緯度的北極圈地區(qū),但一直沒有可信的證據。

如今,根據來自西藏的新化石材料,鄧濤等人證明,冰期動物群的一些成員在第四紀之前就已經開始在青藏高原上演化發(fā)展。冬季嚴寒的高海拔青藏高原成為冰期動物群的“訓練基地”,使它們形成對冰期氣候的預適應,此后成功地擴展到歐亞大陸北部的干冷草原地帶。

這一最新科學發(fā)現昨天已發(fā)表在《科學》雜志上。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科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和科技部973項目的支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37850.html

相關閱讀:杜邦與陶氏重組后拆分三家獨立上市公司運營地點確定 農業(yè)公司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