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探究
“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3段的這個長句,結構復雜,內蘊豐富,很難理解,但是,我們通過語法結構的分析,運用簡化結構的方法,可以把它讀懂。
首先要理清它的結構,主語“馬克思”,謂語“發(fā)現”,后面是由一個同位復指結構組成的復雜賓語。這個句子的中心意思是“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是什么?動詞“即”后面的成分就是對其進行具體的說明。
句子的難點是對同位復指結構的分析,這個同位復指結構用動詞“即”和冒號顯示有三層意思,后一層都是對前一層的意義進行解釋說明,將其簡化后就是:“……規(guī)律,即……事實:……”。這就是說,“規(guī)律”就是“事實”,這個“規(guī)律”和“事實”指的是什么呢?那就必須研究冒號后面的文字。由此不難看出,難點的難點是冒號后面的部分,我們把這部分抽出來單獨分析:
①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②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③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④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⑤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⑥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第一步,簡化這個短語。這個短語,實際是由6個分句組成的復句。先給每個分句標上序號,然后抓住體現分句內部關系的關聯(lián)詞,將其簡化如下:
首先必須①,然后才能②;所以③,④,因而必須⑤,而不是⑥。
由此很容易看出,這個復句也分為三層意思,①②是一層,③④是一層,⑤⑥又是一層。句子內部都是因果推理關系,由①②用“所以”推出③④⑤⑥,由③④用“因而”再推出⑤⑥。③④既是從①②推出來的結論,又是推出⑤⑥的依據,所以它是全句的重心。馬克思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這“規(guī)律”也就是③④。
第二步,弄明白句中一些詞語所表達的意思。
“吃、喝、住、穿”,用馬克思的哲學術語是指“物質”,“政治、科學、藝術、宗教”指“精神”!叭藗兪紫缺仨毘、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這是前面所說的“一個簡單的事實”,它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這是①②句表達的基本意思。
第③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指的是生產力!耙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指生產關系!皬亩边@個詞表示了二者的關系,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爸苯拥奈镔|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這是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便構成經濟基礎。
第④句,“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指的是上層建筑。“這個基礎”就是經濟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這是馬克思的又一個重要的觀點,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第⑤句承上而來,有省略,完整的句子是“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這是說,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而上層建筑為什么發(fā)生,為什么發(fā)展,為什么變化,為什么消亡,就只能從經濟基礎尋找原因。這就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
第⑥句,過去與之相反,那是歷史唯心主義。
第三步,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把句子再次簡化,則是:
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①②,所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③④,因而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⑤,而不是歷史唯心主義⑥。
由此也便很容易理解,馬克思發(fā)現的歷史規(guī)律就是③④句闡明的“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①②句闡明的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馬克思從一個簡單的事實中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第四步,在理清句子的基本意思之后,再分析句子的附加成分。
句子的前面有一個比況結構“正像……一樣”作狀語,達爾文的發(fā)現當時已舉世公認在自然科學界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恩格斯將馬克思的發(fā)展類比達爾文的發(fā)展,以此說明馬克思的發(fā)現的偉大意義。
“一個簡單事實”的前面有一個定語,它啟示人們深思:“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這是一個人人都明白的簡單事實,但是為什么幾千年來,只有馬克思才由此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呢?這是因為它“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這“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指的就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唯心史觀的謊言邪說,它們“掩蓋”了事物的真相,只有馬克思才具有撥開迷霧見青天,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超凡能力。沒有這種解剖歷史的能力,人們就永遠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這把歷史的解剖刀當然就是馬克思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這個句子在說明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容,我們至少可以列舉如下九個方面:馬克思這個發(fā)現的偉大意義;馬克思能夠有這個發(fā)現,是因為他既能夠透過紛繁蕪雜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又能夠從簡單的事實中看出深奧的道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所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注意文中“所以”的推論作用);既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而上層建筑的變革都必須從經濟基礎方面找原因,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反之,則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傊,這個句子差不多囊括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全部基本原理。
而上述理解,我們是通過簡化句子結構而獲得的。可見,解讀結構復雜的句子,簡化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你現在掌握了這個方法嗎?下面,我們再舉些例子,請你運用這個方法對它們進行探討。
例1.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例2.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為了忘卻的記念》)
例3.是的,①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③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④決不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⑤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⑥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吶喊·自序》)
探究思路:
例1.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這是一個結構復雜的長單句。句子所以拉得長,主要原因就是謂語前有一個很長的附加語“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遇到這種句子,只要刪除它的枝葉,即定語、狀語和補語,就能亮出它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語、謂語和賓語。用這個方法,一般就能夠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這種簡化句子的方法,語法書上稱為緊縮法。對例1緊縮,它的基本意思是:“(一切)外國的東西,(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蹦莻很長的狀語乃是用比喻的方法說明為什么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
但是,有的時候句子的主謂賓結構并不能反映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2.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這個句子的主體結構是:“……事實……為……明證!蔽覀兛床怀鏊硎镜氖鞘裁匆馑肌S龅竭@種情況要添上適當的附加成分:“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為中國女子的勇毅沒有消亡的明證”,這樣就明白這個句子贊美了中國女子殞身不恤的勇毅。
例3.是的,①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③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④決不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⑤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⑥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吶喊?自序》)
這是一個多重復句,它的基本意思是由它的第一重或第一、二重決定的。對這類句子進行簡化就是抽出句子的第一重或第一、二重,語法書上謂之句子的主干。
簡化的過程是:
第一步,給每個分句標上序號,給關聯(lián)詞語劃上橫線。
第二步,將句子變換為:雖然①,然而②,因為③,④,于是⑤,⑥
第三步,根據分句之間意義上的聯(lián)系和關聯(lián)詞語管轄的范圍,對分句進行歸并:
經過上述歸并,就容易看出,這個句子的第一、二重便是:雖然①,然而②,于是⑤。
第四步,還原第一、二重,則是:“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希望是不能抹殺的,于是我終于答應他也做文章了!
因為第一重是偏正關系,復句的重心在后一部分;又因為第二重是因果關系,所以這個句子的基本意思是申述作者開始“做文章”的緣由。
這種簡化句子結構的方法也是緊縮法,例1、例2是對復雜單句的省略,例3是對復句的緊縮。閱讀結構復雜的句子,不管是單句還是復句 高中化學,緊縮法常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熟練地掌握這個方法,對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會有很大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5051.html
相關閱讀:何謂先秦諸子和諸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