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鄂冠中
總結反思十年課改,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非但沒有得到加強,反而越發(fā)被棄之不顧了。課改后的教學展開得由學生的需求(情感愿望)決定,不能固守先前以教師為主導的習慣做法,而學生需求又受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于是,重人文挖掘輕知識傳授,重合作探究輕獨立思考,重見仁見智輕規(guī)范共識就成了語文教學的常態(tài)。長此以往,學生完整的知識技能體系何以形成,理性思維能力又從何而來?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
筆者不否認語文教學的感性特征,但其理性特征同樣不能廢棄。高中階段正是學生理性思維習慣養(yǎng)成、理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要當仁不讓地承擔起這一重任!
新版高中語文教材多以人文話題為中心組織專題。同一專題內的板塊、同一板塊下的選文都有機組合,聯(lián)系密切。但在實際教學中,只見課文不見板塊,遑論專題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如此游離于板塊和專題之外的散兵游勇式的孤立篇章教學,在體系的完整性和認知的深刻性上都有欠缺,顯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專題整合教學,最顯著的效益就應該體現(xiàn)在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水平上。
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專題三“直面人生”為例來闡述。本專題設“生存選擇”“真的猛士”和“苦難中的尊嚴”三個板塊,共選取了《報任安書》《漁父》《紀念劉和珍君》《論厄運》《直面苦難(節(jié)選)》等五篇文章。筆者建議用“化整為零”和“聚散為整”兩種教學策略來處理本專題的教學。所謂“化整為零”是指在明曉專題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分別對課文展開教學,但教學的指向必須是“直面人生”這一主題;所謂“聚散為整”是指將本專題的三個板塊五篇文章統(tǒng)整在“直面人生”下作比較分析,拆篩取舍,深化提高!盎麨榱恪辈呗猿S茫疚牟辉谫樖。下面就“聚散為整”談幾點具體建議:
一、板塊整合
從教材編排順序和意圖看,“生存選擇”“真的猛士”和“苦難中的尊嚴”三個板塊之間存在著互相補充、層層深入的邏輯關系。
“生存選擇”板塊包括《報任安書》和《漁父》兩篇文言文,旨在探討人生遭遇困境時該如何面對的問題。司馬遷遭受腐刑,“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面對如此打擊,死是最簡單的應對方式,但司馬遷作出了忍辱偷生,著史揚名的抉擇。與《報任安書》平面表現(xiàn)個體生命抉擇不同,《漁父》是立體表現(xiàn)兩種思想觀念的矛盾沖突:漁父甘愿退隱,淡泊人生,與世推移;屈原身陷絕境,百折不撓,寧死不改其志。文章的高明之處在于只敘其事,不置褒貶。當然,兩種思想碰撞,產(chǎn)生的抉擇可能遠遠多于兩種,為讀者(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考余地,構成了多元立體的選擇格局。從板塊角度看,司馬遷、漁父、屈原面對生存(苦難)的抉擇態(tài)度大有說道。
“真的猛士”板塊僅有《記念劉和珍君》一篇內蘊豐富,旨意深刻的文章。其教學的切入角度多,教學的重點似乎也可有不同的確定。但從專題整體安排來看,除了將教學的重點放在死難烈士直面苦難的精神上,更重要的是講清作者對請愿者徒手請愿斗爭方式的反思。與苦難進行斗爭,對生死進行抉擇,方式和手段是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真的猛士們究竟該持何種斗爭方式換取真正的勝利,作出生存的正確選擇是本板塊的主旨核心。
“苦難中的尊嚴”板塊選擇了《論厄運》《直面苦難》兩文,兩文的共性是理性面對苦難,承認苦難的價值,在苦難中尋求尊嚴。生死和苦難本就是生命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或一個階段。培根的苦難觀是英雄主義的,頗具浪漫氣息,合乎漢民族對苦難的一般認識。周國平一改傳統(tǒng),倡導平民化苦難觀,正視苦難的消極意義,反對侈談苦難的積極意義,提出“只有以軟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著尋?嚯y的人們,才是我的兄弟姐妹”。兩文主旨同中見異。
三個板塊圍繞“直面人生”主題,在整體設計上一線串珠,前后呼應,思維上呈階梯遞升狀:“生存選擇”呈現(xiàn)苦難前不同的面對態(tài)度,“真的猛士”號召勇敢直視,且采用合理斗爭方式,“苦難中的尊嚴”認識到人類面對苦難的歷史局限性,有尊嚴地面對苦難更需要辯證和理性。
二、篇目整合
從篇目整合角度看,抓住各篇目文體特征、內容側重、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的不同,教學便有多種處理可能:
1、文體特征整合法。本專題五篇課文中文言文兩篇,現(xiàn)代文三篇,從體裁角度整合顯而易見。另外,《報任安書》《記念劉和珍君》是完整的長篇大論,《漁父》《論厄運》和《直面苦難》是片段或節(jié)選文章,在教學處理上大有可為:《報任安書》《記念劉和珍君》容量龐大,表達委婉,思想深刻,響鼓還得重錘敲,引導學生逐步撥云見日,透過紛繁的言語敘述探尋隱藏其中的表意初衷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漁父》《論厄運》和《直面苦難》三篇似簡實難,其中《論厄運》是教材上罕見的獨段文本,《直面苦難》也是高中語文教材上少有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其中,引導學生串珠成鏈,并將簡單抽象的結論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生活體驗是教學的難點。
2、內容側重整合法。《報任安書》《漁父》《紀念劉和珍君》論述的是個體人生際遇,雖都與時代特征相關聯(lián),但落腳點都是就人說事。《論厄運》《直面苦難》論述的是普遍哲理,與個人際遇、時代特點不相干。教學處理上,前者因形象具體,緣事而循理,教學內容鮮明。后者因說理抽象,最好輔以不同國度、不同時期、不同內容的佐證事例,將冷峻的道理演繹得血肉豐滿,使教學內容可感可知,便于學生理解。
3、表現(xiàn)手法整合法。本專題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紛繁蕪雜,各具特色。梳理后發(fā)現(xiàn)有規(guī)律可循:《報任安書》《紀念劉和珍君》是文人作品,文學特征鮮明,多種表現(xiàn)手法層見錯出,表達效果鮮明;《論厄運》《直面苦難》出自哲人手筆,理性特征昭彰,思維簡練卻深刻,具有層次性,需作抽絲剝繭式的分析學生才能領會;《漁父》寓深刻的人生道理于淺顯的敘述之中,事淺而理深,且理解上呈多元傾向。把握這些特征,從表現(xiàn)手法角度也可切入專題進行教學。
三、讀寫整合
讀寫本為一體,讀是為寫提供結構范例和思維范式。閱讀教學是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主渠道,可以提升學生的判斷力、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等多種能力。各種新版高中語文教材都特別注重哲理思辨類文本的選用,例如《赤壁賦》《前方》《拿來主義》等篇目就入選了多種版本教材。教師帶領學生對這些作品的論述思路、情感主旨、論證手法等作深入審讀,將利于學生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思維方式、思維深度和廣度的改變,對于提升學生的寫作品位。本專題中《報任安書》《記念劉和珍君》《論厄運》《直面苦難(節(jié)選)》等四篇就是這樣思辨色彩濃郁的文章。
“直面人生”本就是學生認知判斷和寫作訓練中常遇的話題之一。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該問題展開多元、深入的思考。如人們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選擇就不一而足,理想主義者選擇屈原的堅持,現(xiàn)實主義者選擇漁父的變通;智慧者推崇魯迅的審時度勢,理智者崇尚周國平的犀利睿智。還有沒有其他選擇?所謂理想主義者真崇高嗎?所謂現(xiàn)實主義者真實際嗎?未必!當學生回首一千多年前的歷史,再反觀近現(xiàn)代史實,思維就不會局限在幾個結論或幾句空話上了。教師此時因勢利導地組織討論或寫作,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直面人生”話題對于當代中學生寫作還有現(xiàn)實針對意義。當代中學生衣食無憂,所處環(huán)境和平安定,人生一帆風順。對于本專題中列舉的林林種種的險途厄運、天災人禍少有接觸,更談不上深刻領會了。這種未雨綢繆式的專題教育倘要擺脫隔靴搔癢的說教模式,引導學生將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出來,交流互有,提高認識,再適時引導學生針對社會現(xiàn)狀進行反思,是一條切實可行途徑。
四、教法整合
1、長文短教法!秷笕伟矔贰队浤顒⒑驼渚肥情L文,在理解上有相當?shù)碾y度。教學時要抓住重點,切忌面面俱到,貪多嚼不爛。教學《報任安書》,可先觀看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史家絕唱》,讓學生了解司馬遷和《史記》的由來及意義,再帶領學生逐漸深入課文,梳理司馬遷面對人生大辱“不能死---不及死---不可死---不愿死---不忍死---不甘死”六種復雜感情,指導學生從體會這種復雜感情入手理解文本,綱舉目張。再如,《記念劉和珍君》是雜文,思想深邃。課文自成七部分,每部分各從一個角度展開論述,教學頭緒多而雜。若緊緊抓住“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還有要說的話”“我說不出話”等四句話組織教學,將七個部分分成①/②③④/⑤⑥/⑦四塊,重點分析⑤⑥即可。刪繁就簡,突出重點,看似只省教學時間,實際能消除學生對長文的畏懼心理。而且,理性解讀,由整體到局部,由淺近入深刻,方可探驪得珠。
2、淺文深教法!稘O父》《論厄運》看似簡單,感覺沒什么可教可講。越是這樣的課文,教師越要將其教材意義挖掘出來,切忌空對空。以《漁父》為例,設計一條問題鏈將文本分析引向深處:就屈原而言,由其言行推延至內心深處,學生能體會到他哪些復雜的心理?尤其當他慨嘆“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時,屈原除了投江還能有其他出路嗎?就漁父而言,這個人物是真實存在嗎?他在不能說服屈原時為何不堅持而是“遂去不復與言”?此外,屈原與司馬遷都是華夏民族的杰出人物,在厄運面前,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為何會產(chǎn)生這兩種不同人生選擇?對后世又有何影響?淺文深教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以引導促使學生深思體悟。
3、文段連綴法!吨泵婵嚯y》為非連續(xù)性文本,是圍繞“直面苦難”的語段集錦。從閱讀思維角度看,這樣的文本更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遇到的多是一些生活片段,映在腦海深處的多是閱讀精要,深入骨髓的多是對某些問題的零星思考。將生活片段、閱讀體會和思慮所得融合在一起,提升成為理性認識,必不可缺。若將本文的文段細細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中蘊藏著“了解苦難”“認識苦難”“直面苦難”三個邏輯層次:了解苦難------社會苦難,尚能瀟灑面對,而自然苦難,人們頓感無奈,注定失;認識苦難------不要美化苦難,正確認識苦難的消極意義,不畏懼苦難,以軟弱天性勇敢地承受苦難;直面苦難------人天生是軟弱的,惟其軟弱而能承擔起苦難,才顯出人的尊嚴。語段似斷實連,從關聯(lián)并不密切的語段中找出內在關聯(lián),更能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作者:鄂冠中
總結反思十年課改,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非但沒有得到加強,反而越發(fā)被棄之不顧了。課改后的教學展開得由學生的需求(情感愿望)決定,不能固守先前以教師為主導的習慣做法,而學生需求又受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于是,重人文挖掘輕知識傳授,重合作探究輕獨立思考,重見仁見智輕規(guī)范共識就成了語文教學的常態(tài)。長此以往,學生完整的知識技能體系何以形成,理性思維能力又從何而來?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
筆者不否認語文教學的感性特征,但其理性特征同樣不能廢棄。高中階段正是學生理性思維習慣養(yǎng)成、理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要當仁不讓地承擔起這一重任!
新版高中語文教材多以人文話題為中心組織專題。同一專題內的板塊、同一板塊下的選文都有機組合,聯(lián)系密切。但在實際教學中,只見課文不見板塊,遑論專題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如此游離于板塊和專題之外的散兵游勇式的孤立篇章教學,在體系的完整性和認知的深刻性上都有欠缺,顯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專題整合教學,最顯著的效益就應該體現(xiàn)在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水平上。
以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專題三“直面人生”為例來闡述。本專題設“生存選擇”“真的猛士”和“苦難中的尊嚴”三個板塊,共選取了《報任安書》《漁父》《紀念劉和珍君》《論厄運》《直面苦難(節(jié)選)》等五篇文章。筆者建議用“化整為零”和“聚散為整”兩種教學策略來處理本專題的教學。所謂“化整為零”是指在明曉專題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分別對課文展開教學,但教學的指向必須是“直面人生”這一主題;所謂“聚散為整”是指將本專題的三個板塊五篇文章統(tǒng)整在“直面人生”下作比較分析,拆篩取舍,深化提高!盎麨榱恪辈呗猿S茫疚牟辉谫樖。下面就“聚散為整”談幾點具體建議:
一、板塊整合
從教材編排順序和意圖看,“生存選擇”“真的猛士”和“苦難中的尊嚴”三個板塊之間存在著互相補充、層層深入的邏輯關系。
“生存選擇”板塊包括《報任安書》和《漁父》兩篇文言文,旨在探討人生遭遇困境時該如何面對的問題。司馬遷遭受腐刑,“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面對如此打擊,死是最簡單的應對方式,但司馬遷作出了忍辱偷生,著史揚名的抉擇。與《報任安書》平面表現(xiàn)個體生命抉擇不同,《漁父》是立體表現(xiàn)兩種思想觀念的矛盾沖突:漁父甘愿退隱,淡泊人生,與世推移;屈原身陷絕境,百折不撓,寧死不改其志。文章的高明之處在于只敘其事,不置褒貶。當然,兩種思想碰撞,產(chǎn)生的抉擇可能遠遠多于兩種,為讀者(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考余地,構成了多元立體的選擇格局。從板塊角度看,司馬遷、漁父、屈原面對生存(苦難)的抉擇態(tài)度大有說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51309.html
相關閱讀:高考閱讀理解題的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