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新世紀的中學生生活在開拓創(chuàng)新、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環(huán)境中,改革開放的洪流,市場經濟的浪潮,民主自由的環(huán)境,"拳頭加枕頭"的影視作品,以及升學考試的壓力,社會家庭的寵愛和厚望,這一切匯合成現實交響曲,伴隨著他們長大。他們和過去的中學生比顯得更早熟、更敏感、更自信,競爭意識、獨立意識更強烈,但他們的弱點如同優(yōu)點一樣更突出,因而如何適應時代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學習和發(fā)展,已成為當前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

教學是一種由教師的教授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構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有兩個"活"的因素:學生和教師,如何發(fā)揮兩者在學和教中應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增強教學效果,既是前提,又是保證,F代教學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確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需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試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談談歷史教學在課前與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以拋磚引玉。

歷史老師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盡量運用參與式教學,把學生帶到歷史教學活動中,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動腦動手,使學生學會自己搜集、整理、運用各種歷史資料,自己探究、質疑歷史過程,最大限度地利用歷史教育資源,體驗歷史學習過程。

設計參與式教學活動時應體現師生平等、共同參與、多元交流、機會均等、積極體驗、人人有份的原則,老師尤其要注意調動比較靦腆、性格內向的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對于改變這些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甚至對他們一生的發(fā)展都至關重要,參與式教學活動有效實施的前提是設計好活動方案。

通常,中學歷史教材范圍廣、頭緒多、內容繁雜、時空跨度大,不少學生對歷史課的反映是"學時容易記時難,真正理解更困難"。死記硬背成為大多數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要方法,所以教師在課前既要注意教法,又要注意學法,重視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努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閱讀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途徑,學生學習歷史首先是從閱讀歷史教科書開始的。因此,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教師要教給他們科學的閱讀步驟、方法。首先,粗讀全冊課文,了解一冊書的概要和內容結構,以及這一段歷史發(fā)展的主要線索。其次,精讀章節(jié)內容,在重點之處做上記號,掌握各章節(jié)的重點。再次,編寫提綱細目,掌握子目錄下的內容結構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最后,思考問題,鞏固閱讀所得。這樣學生通過"粗讀—精讀—編寫提綱—答習題",就能系統(tǒng)地閱讀課文,掌握課文要點和歷史發(fā)展的線索。

記憶,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功之一,針對學生不會記、記不住的現狀,可教給他們記憶的方法,進行學習指導,要充分激發(fā)學生掌握科學學法的積極性和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索,為此教師要大力進行掌握方法重要性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到這是一生之計,于已受用無窮。

針對學生在掌握方法上的畏難情緒,學法指導要力求新穎、有趣,注意從一種學法的多方面、多角度啟發(fā)誘導,并根據學生的反應不斷改進方法,使學生經常處于興奮狀態(tài),要引導學生總結學習過程,即從具體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的過程。到了一定的階段,教師應引導他們認真回顧,對自己的學法加以概括,幫助他們深化、提高,從中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樣,不但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而且能使學生知道怎樣學習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從而自覺提高學習效率。

課前學生的"動"主要是對新課的預習和相關信息資源的搜集、積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復習。教師應指導好學生的"活動",并把學生活動后反饋的信息一起納入教師的"活動"中。

改變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具體教學方法,即在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思路與教學重心,使傳授知識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并重,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盡量設計活動幫助、指導學生逐步學會學習歷史,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在課堂互動中,學生的"動"取代了課前教師的"動"而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成為師生互動的核心。課堂學生的"動"主要是在教師有目的、有層次地提供信息材料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己獲得知識,自己尋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途徑的過程。

在課堂上,每位教師都應把自己視為"組織者",而不是"操縱者"、"誘導者"、"命令者";視為"幫助學生成長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識權威"。只有營造一種民主的課堂心理氣氛,才能將教學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自身要求,才能逐漸使學生依靠自身的力量發(fā)展個性特長。

培養(yǎng)質疑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是任何問題都能激發(fā)學生思維,要避免過于簡單的,學生已知的,或脫離學生實際的過難的問題,所提問題必須是學生感興趣的,具有一定思維力度的,富于啟發(fā)性的問題。

2.教師不僅要自己提問題,而且要啟發(fā)學生質疑,鼓勵學生質疑,往往提出問題比解答還難,學生提出問題不僅是積極思維的表現,而且是積極思維的結晶。

3.學生提出問題后,一般不要急于回答,以免造成思維惰性,抑制思維的產生。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引導點撥,注意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問題,善于分析問題的素質。

綜上所述,師生雙邊互動都在于強調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學生主體的原則,即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把學生當做教學活動的"中心",強調師生平等。課堂上師生的人格是平等的,獲得知識的地位也是平等的,甚至課堂上有時老師可以變成學生,學生也可以變成老師。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是不能忽視的,是不能由學生或其他人取代的。因此,我們應建立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既使教師樂教、善教、優(yōu)教,又使學生樂學、善學、優(yōu)學,從而激發(fā)師生的積極性,增強教學實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51372.html

相關閱讀:淺談怎么培養(yǎng)農村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