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幾個小習慣對歷史教學的影響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這么抱怨:"學習歷史太難了,感覺一聽就懂,但又不是真懂;就算真懂,不一定能說明白;即便是說明白了,也不見得能寫明白。"怎樣才能學好歷史呢?很多人從教材教法方面作出了精彩的論述,但我認為真正決定歷史學習效果的不光是這些,還有習慣的養(yǎng)成。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對學習成績的提高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決定歷史學習效果的習慣中最重要的要算思考的習慣。我們經常用"頭懸梁,錐刺股"來贊揚學習刻苦的學生,當然這種精神也確實值得贊揚。但"頭懸梁,錐刺股"一定能帶來良好的學習效果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勤于動手,懶于動腦;看似勤奮,實則懶惰。因為學習勤奮不但要體現在動手上,更應該體現在動腦上。特別像歷史這種包羅萬象又具有極強規(guī)律性的學科,如果學生缺乏起碼的思考習慣,僅僅淪為一部優(yōu)秀的收錄機,那么在學習成績方面不可能有太大的進展。這種形式的學習也對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沒有任何好處。這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學穿衣服。大人不可能將所有的衣服都教我們穿一次,而我們學會穿一種衣服后,就能夠穿很多衣服。這是因為我們掌握了穿衣服的規(guī)律。學習歷史,我們也要通過思考找出其中規(guī)律性的東西,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個學生只是因為沒有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從而沒有發(fā)現一個學科規(guī)律性的東西,導致花了很多時間來學習,這并不是努力的表現,當然也不值得提倡和表揚。

而要培養(yǎng)思考問題的習慣,我認為最好讓學生從預習課本入手。因為在學習過程中,只要有教師參與,學生難免會對教師多少產生一種依賴。在學習的幾大環(huán)節(jié)中,可能學生依賴老師最少的就是預習了。而高中歷史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靠預習都能看懂。所以教師在適當引導的前提下,應大膽將時間還給學生。在沒有教師過多參與的情況下,學生們思考的欲望更容易被激發(fā),思考的習慣更容易被培養(yǎng)。要知道,學生通過冥思苦想獲得的一條真理,比教師灌輸給他的十條真理更有價值。因為他們不僅知道了答案,而且在思考中提升了能力。通過思考,學生們也更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慢慢他們就會把學習當成一種愛好而不是差事。

當然,學生在完成某個階段的學習任務之后的總結與反思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可以促進思考問題的習慣的養(yǎng)成。比如一節(jié)課過后、一次練習過后、一場考試過后,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反思。在反思中,學生可以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他們也能體會到思考的魅力。反思,可以讓學生從失敗走向成功,從優(yōu)秀走向卓越。

提到歷史,除了思考以外,人們比較容易聯想到得就是背誦。的確,背誦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功。但背誦也讓許多人對歷史學習望而卻步。人們常常喜歡把背誦能力的強弱歸結于天賦的高低,其實這是一種武斷的說法。經實驗證明,一個普通人經過訓練可以記住一副撲克牌,更不用說是歷史教科書的一些內容了。但為什么很多人敗在了背誦二字上面,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科學的背誦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記憶習慣。

而良好的記憶習慣具體而言就是:1、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例如《靜夜思》這首詩大多數人都會背誦,但如果這首詩不變,只是將當中字的順序完全打亂,恐怕就算文學功底很深厚的人都能明顯感到背誦起來有難度。為什么會這樣,就是因為人們在背誦《靜夜思》的時候能夠感受到詩歌中的情感和邏輯聯系,而在將字的順序全部打亂之后,這不再是詩,僅僅是一堆毫無聯系的字而已,讓人無法理解,背誦起來當然很有難度。所以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遇到需要記憶的東西時,理解是很重要的,也應該養(yǎng)成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的習慣。2、及時復習。很多學生都認為自己天賦差,背誦的東西幾天就忘。其實這和天賦無關。一個正常人背了一篇文章,記憶最多保持一到兩天,所以遺忘是十分正常的。關鍵在于是否養(yǎng)成了及時復習的習慣。特別是在還沒有遺忘之前及時復習。這就好像我們平時看廣告,其實沒有多少人會對電視上的廣告詞產生什么興趣,但是廣告頻繁的在電視上播出,現在每個人大概都能背出一兩段廣告詞。這正是由于廣告詞頻繁播出達到的效果。其實對于歷史當中需要背誦的東西,完全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要知道,如果不及時復習,幾乎沒有能敢保證在記憶某個東西之后不發(fā)生遺忘。3、多樣化記憶。背誦是一項重要而枯燥的工作,容易讓人產生厭倦和疲勞。所以要想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進行背誦,既節(jié)約時間又可以提高興趣。如口訣記憶、形象記憶等等?梢耘e一個簡單的例子,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383年。而要想記住這個時間當然可以死記硬背,但也可以采用形象記憶的方法。把8聯想成一個嬰兒,而3就是他的耳朵。嬰兒當然給人的感覺是胖胖的。淝水之戰(zhàn)當中的"淝"也可以諧音為"肥"。這種方法看起來可能很荒誕,但無法否認的是它是一個比較有用的方法。還有可以把需要背誦的東西總結在小紙條,小本子上面,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記憶。這樣無形中就增加學習時間,提高了背誦的效果。我們不要求每個人都成為過目不忘的天才,但是養(yǎng)成良好的記憶習慣還是足夠讓學生們征服歷史教科書,征服歷史考試的。

在進行教學的同時,教師還應該利用教學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熏陶,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心態(tài),樹立他們遠大的理想。要知道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tài)也是一種重要的習慣。而這種習慣的培養(yǎng),歷史這門學科由于它自身的特點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高中階段的學生大都崇拜英雄,而歷史當中最不缺少的也是英雄。在教學的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體會那些人物的英雄氣概,總結他們的成敗得失。這些東西看起來和教學毫不相關,其實不然。歷史書中優(yōu)秀的人物絕對有值得高中學生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在歷史這面鏡子中,學生們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性格,進而開拓自己的人生。在和英雄人物的精神交流中,學生們能漸漸的為自己努力學習找到源源不斷的動力。一味的抓應試,往往事與愿違。試想一個急功近利的教師,再加上一群不思進取、鼠目寸光的學生,怎么可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學只有超越了應試,才能在應試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梢栽O想,當學生們在歷史課上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個枯燥的知識點,而是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的時候;當學生在歷史課上不僅學到了解題的技巧,而且在情感上也受到洗禮的時候,那歷史課將少許多正襟危坐,多了許多親切和風趣,學生們在受到感染和熏陶的同時對歷史這門學科會更加有興趣。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解決好這個問題,教學效果理所當然的會有很大的改變。而要達到這種效果,就必須通過教師的情感教育促使學生產生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當遠大的理想和積極的心態(tài)成為了學生的習慣,那么學習成績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有很多教師都在如何將課講的精彩這件事上殫精竭慮,這當然很重要。但把課講好和把教學搞好這是兩個不能完全等同的概念。因為教學并不只是把課講精彩這么簡單。面對著很多在歷史這門學科面前徘徊無助的學生,我們除了提高自身上課的水平之外,更應該思考是什么阻擋了他們前進的步伐。學習歷史,有很多功夫恰好要花在歷史之外。有很多看似和教學無關的習慣曾經千百次被提起,人們認為這些是老生常談。但恰好是因為它們重要,所以才被常談,也正是因為它們常常被談起,所以人們才熟視無睹。正是因為人們的熟視無睹,才阻礙了教學效果的提升。我們只有把這些老生常談的東西真正的落實了,歷史教學才可能有一個質的飛躍。而提升歷史教學質量,我們任重而道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51384.html

相關閱讀:2017年高考歷史考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