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寫數(shù)學論文的幾個要點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隨著教育科研意識的不斷深化,很多教師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公開發(fā)表。根據(jù)筆者的切身經歷,我認為初寫數(shù)學論文的教師,為了盡可能的少走彎路,應充分注意以下幾點。
  一、借鑒成果,博采眾長
  對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吸收消化,為我所用,這是每一個科研工作者都在做、并且必須做的事情。一個人的精力、能力、水平等畢竟是有限的,要彌補這個“先天性缺陷”,就一定要向他人學習借鑒。就初中數(shù)學教師而言,我們所涉獵的范圍自然應以初中數(shù)學的教育教學科研信息為主,但還應兼顧高中和小學的數(shù)學,以及計算機、物理、化學等相關學科的信息。
  信息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三類:(1)書面形式,比如各種書籍、報紙、刊物等;(2)口頭形式,比如各種會議、聽課、交流、咨詢等;(3)電子形式,比如以網絡、光盤、軟盤等為載體的信息。來源于不同形式的信息各有千秋,有的權威性高,有的時效性快,有的針對性強,有的信息量大。這些信息的保存方式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四種:(1)制卡片,簡要注明作者、題目、出處、摘要、編號、日期等項內容,主要用于一般性的信息;(2)做摘記,寫在本上,編好序號目錄,以便查找,所記內容比卡片更詳盡,適用于比較重要的信息;(3)復印,對于特別重要并且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全文復印,復印件應用同樣大小的復印紙,對不同大小的原件縮放得一樣大,便于裝訂、排序、編目;(4)存盤,這是針對電子信息形式的特殊性采用的一種保存方式,復制到微機硬盤或軟盤上。有條件的,還能使用錄音、錄像、刻錄光盤等等方式。
  自1996年以來,我手抄20多萬字,復印存盤10多萬字,這些寶貴的文獻資料,為我的教育科研和論文寫作,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二、完備素材,厚積薄發(fā)
  論文只是教研結果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有人提出“論文還自教研始”、“論文在研不在寫”等觀點,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只看重論文發(fā)表這一結果,急功近利,做無病之呻吟,效果肯定不好!昂穹e”是基礎,沒有來源于實踐的經驗教訓、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等等素材的積累,想要寫出比較有價值的論文,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些素材源于何處?如何去發(fā)現(xiàn)這些素材呢?答案是那句古話“處處留心皆學問”。
  具體說來,素材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課堂教學,它是教研工作的主陣地,也是素材最重要的來源,這不但是一個教學實踐的過程,還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向學生學習的過程;(2)課后反思,對每節(jié)課的成敗得失都及時的總結下來,以便進一步研究;(3)作業(yè)記錄,從學生作業(yè)中不但能發(fā)現(xiàn)具有共性的問題,提示我們教學教研的改革方向,而且學生中也會有許多新穎的解題思想,值得教師學習;(4)考試總結,測驗考試是對學生知識的集中檢驗,即使在素質教育中,也不能把考試視為應試教育的“余孽”,“打入冷宮”,關鍵是如何改革考試制度和內容,適應素質教育;(5)解題分析,教師平時應堅持解答一定數(shù)量的數(shù)學題,解題是數(shù)學的核心任務之一,這樣做可以活躍思維,并從中探索解題規(guī)律和命題趨勢;(6)調查反饋,調查可以用談心、問卷等多種形式進行,從中所反饋的信息是難得的寫作素材;(7)成果質疑,學習他人但不要迷信他人,在閱讀他人的論文時,有時也能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不足甚至是錯誤之處,對此只要自己的理由充分就要敢于質疑;(8)探討爭論,在日常探討問題的過程中,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發(fā)生激烈爭論是常有的事,從中往往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程度;(9)靈感頓悟,事實上很多自選課題的素材是平時工作、學習、生活甚至睡夢中突然想到的,但這種靈感是對問題深入思考的結果,如果沒有自覺教研的精神,靈感就無從談起。
  幾年來,我以“教學手記”形式,積累的素材已達200多份45萬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整理成文,已在國家級、省級報刊發(fā)表各類數(shù)學論文(或文章)100余篇17萬字。其中,有些論文的素材積累投入了很大力度,比如發(fā)表于《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01年第10期的《“動”了五年的壓軸題》一文,是在對1997年~2001年五年間,河北省中考壓軸題的命題規(guī)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匯總整理而成的;發(fā)表于《校園學習。數(shù)學》2002年第1~2期的《方程(組)中考復習精要》一文,素材源于對2001年70余份中考試題的分析精選。
  三、立足實踐,提煉新意
  初中數(shù)學教師都從事著一線教學工作,最清楚教學中的困惑和喜悅,最了解學生的想法和看法,最直接的進行著實踐和改革,這些是專門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專家、學者和部門所難以具備的。正因如此,一線教師的論文多數(shù)源于實踐,具有強烈的實用性和鮮明的針對性,對于我們的這些優(yōu)勢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并不斷保持和發(fā)展。近期,我正負責河北省“創(chuàng)新教育”子課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研究工作,這一課題也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我將自己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寫成論文《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常用方法》,參加了2000年8月在京舉辦的“全國初中數(shù)學教育第十屆年會”論文評選,榮獲二等獎。再比如,教學中的一些“冷點”問題雖不常見,但一旦出現(xiàn)便會使學生無從插手,據(jù)此李鳳君老師和我合作寫成《怎樣判斷勾股數(shù)》一文,發(fā)表在《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年第2期上。
  論文的新意如何出?我認為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在主題上,立意新穎,視角獨特;二是在時間上,意識超前,創(chuàng)作及時。就拿對中考試題的研究來說:河北省2000年中考于6月22日結束,我隨即對當年的中考試題加以分析,從考查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角度深入剖析,于7月份創(chuàng)作完成了《注重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2000年河北省中考數(shù)學試題評析》并寄給《中小學數(shù)學》(初中教師版),后來發(fā)表于該刊2001年第3期;一般每年的全國各地中考試題匯編資料最早在10月份面世,通過研究我發(fā)現(xiàn),1998年的中考試題中不等式應用題異軍突起,而且當年考生的得分率偏低,必將引起以后中考師生的注意,針對這一新動向,我于11月份寫成《例談中考不等式(組)應用題》一文,對此進行分類研究,并補充編擬新試題,指出命題趨勢,該文發(fā)表于《河北教研》1999年第2期。
  四、從小到大,循序漸進
  寫論文需要一個過程,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按照一般情況,提醒初寫者先嘗試以下兩個步驟:第一步,練習寫學習輔導類的文章。幾年來,我在《學習報》、《少年智力開發(fā)報》、《初中生周報》等報紙上,發(fā)表學習輔導類文章數(shù)十篇。這些雖然一般稱不上“論文”,但是進行這樣的寫作,既可以當作練筆,又可以用于教學,還可以視為一次小小的課題研究。學習輔導類的報刊面向廣大學生,通常用稿量大,發(fā)表得快;其內容突出針對性,深入淺出,形式靈活;所需稿件短小精悍,通常有1000字左右;要求與教學同步,應該比教學進度提前3個月寄稿;寫稿還應分析用稿動向,目前學習輔導類報刊多數(shù)存在高年級稿多、低年級稿少,綜合知識稿多、單個知識稿少等等現(xiàn)象,初寫者可以傾向于寫“少”的方面的稿;稿件寫完后要反復修改,確保無誤,再抄寫或打印寄出。
  第二步,進行教學研究類論文的寫作,側重于解題方法研究等實踐性強的,由淺入深,不要急于寫理論性太強的論文。可以先探討解題技巧,再挖掘思想方法,后深究素質能力,進而分析命題原則,預測趨勢走向等。如果寫有些理論性的文章,可以從教學實踐中去尋找適應教育發(fā)展趨勢的新課題,比如發(fā)表于《中小學數(shù)學》(初中教師版)2001年第9期的《談計算器的教學》一文,就是在此方面的嘗試。需要指出的是,一篇論文的范圍不求廣,但求分析透徹,凝練精華;論文篇幅不求長,大家都知道的少說或不說,適可而止,相信讀者的閱讀水平,主要適于教師閱讀的論文,長短不一,就我發(fā)表的論文而言,短的僅千余字,長的近7000字,一般在3000字左右;此類論文與學習輔導類的文章相比,格式要規(guī)范得多,但對與教學同步性的要求則比較寬松;為提高發(fā)稿率,應認真研讀報刊風格,留心新增欄目、征稿啟事,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勇于質疑爭鳴。
  五、文外功夫,提高修養(yǎng)
  文外功夫,主要指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個人修養(yǎng)、意志品格等方面的表現(xiàn)。它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講究文德,不要過分看重名利、沽名釣譽。必須信守承諾,尤其是應約寫稿,一定要迅速及時,保質保量;如所約稿件較多,也可以多寫幾篇給編輯以選擇的余地;為避免信件丟失,可用掛號信寄稿,有時還需用特快專遞、傳真、發(fā)E-mail等方式。當前很多單位(甚至有的是個人)利用教師希望發(fā)表論文的迫切心理,征集各種名目的“自助論文”,對此應慎重對待,不能為了名利,就寫一些沒有價值的文字,花錢發(fā)表。一稿多發(fā)一般是由一稿多投所致,如果在約定時間內未收到用稿通知、樣報樣刊或稿費,而再投他刊造成重復發(fā)表的尚有情可原;但有的把一篇稿同時寄往多家報刊,甚至明知已經發(fā)表錄用又另投他刊,即使僥幸被重復發(fā)表,無論間隔時間長短,也很容易被讀者識破,這樣做既不尊重編輯,影響報刊質量,又坑害讀者,降低個人聲譽,結果適得其反。更為嚴重的是剽竊抄襲他人論文,不但可恥,而且是一種違法行為。
  另一方面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我從1996年初開始著手于素材的積累,不斷自覺的夯實基本功,歷時一年多,直至1997年開始投稿,結果投寄的第3篇論文《代數(shù)式求值十法》就被發(fā)表于《理科考試研究》1997年第6期,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細細回味,一年多的“寂寞”也是初次收獲的重要因素,如果堅持不下來,也只能是半途而廢了。相對于更多的論文作者來說,我還算是幸運的,他們在談到自己的寫作經驗時,提到投稿數(shù)十次、甚至近百次以后才有作品問世,其間的酸甜苦辣、經驗體會是難以言傳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以上所談是我對初中數(shù)學論文寫作的幾點看法,希望能給剛剛開始寫作的朋友帶來一些幫助。所涉及的內容較為膚淺,如要在論文寫作的道路上不斷提高,還需要借鑒更多人的成功之道,但無論如何,個人的實踐創(chuàng)新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60611.html

相關閱讀:數(shù)學:重視基礎,突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