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龍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學 劉士友
詩意語文團隊是以2015年臘月董一菲老師聚集起的48位《高中經(jīng)典篇目同課異構(gòu)與評點》作者為主的如今已發(fā)展到120人的大家庭。我們團隊成員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雖然有千山萬水的阻隔,有東西南北方的差異,但是我們對語文的熱愛,對詩意的追求,對文化傳承的理想已經(jīng)超越了這一切,雖然從未謀面,但感覺相交甚久。今年七月的南京之行就是最好例證。
詩意語文團隊的南京之行讓這座六朝古都充滿了濃濃的詩意:我們的新書發(fā)布會華麗與內(nèi)涵同在,驚艷全場;董一菲老師的講座唯美與哲思并存,詩意氤氳;張玉新老師的講座幽默與思想共生,亦莊亦諧;吳春來老師和其他六位發(fā)言的老師激情與理想交織,回顧成長;十位說課的老師智慧與才華畢現(xiàn),再掀波瀾。最難得的是二十多位從未見過面的老師,雖然年齡相差接近二十歲,但是卻惺惺相惜志趣相投,好似前世的故交重續(xù)今生的情緣。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足以概括詩意語文團隊。我覺得對這個團隊概括最好的是主持新書發(fā)布會的《中國教師報》主編褚清源老師的一句話:發(fā)現(xiàn)詩意語文團隊的理想底色。
理想者永遠是這個世界最可愛的人,我覺得他們才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者。理想者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氣;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癡情;更有“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的決心。毫無疑問,我在我們團隊里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情愫。這是我們能走的更遠的精神保障,更是我們不變的理想底色。
下面我試著淺析我們團隊的理想底色。
一、志同道合的語文價值取向
古語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詩意語文團隊之所以能聚集起來且迅速的成長壯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語文價值取向大體相同,那就是都受到董老師所倡導的詩意語文的熏陶和感召。文學理論上通常講風格即人。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陳日亮先生也說我即語文。的確如此,由于語文學科的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交融的特點,可以說每一個語文老師的風格就是一種語文。董老師溫婉淑雅,蕙質(zhì)蘭心,她端莊柔美的外在形象和行云流水的課堂教學藝術(shù)都完美的詮釋著詩意二字。她,就是詩意語文。
荷爾德林說,人應(yīng)該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之上。每一個人也都渴望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是詩意的棲居,所以說詩意不僅僅是對待語文的態(tài)度,更是生命存在的態(tài)度。而語文課,尤其是中學語文課,正是給我們一生打底色的課程,故而,詩意語文的理念更多的是著眼于學生一生長遠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生命打上詩意的底色,從而能詩意的生活。我們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才如此的信服詩意語文,這也正是我們走到一起的共同價值觀。
這個團隊,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其他名師工作室較寬松自由的團隊。成員來自全國不同的省份,彼此之間沒有太多的利益瓜葛,可能也不會給你太多的現(xiàn)實利益。雖然大家都很清楚這點,但是我們團隊卻有著超乎尋常的辦事效率。每個人都希望能多承擔些任務(wù)和工作,更從來沒有人借故推脫,真的可以用任勞任怨,無怨無悔來形容。我想這就接近于超越功利的理想底色了。比如我們編書期間,由于董老師的嚴格要求,幾個題目顯得不太滿意,春來導師率眾救火,更是幾乎以一己之才華在短短兩小時內(nèi)擬出了十多個賞心悅目的標題。
我們團隊對董老師的詩意語文理念高度信服,對團隊工作幾乎能超越功利迅速完成,因為我們有著一個共通的語文價值取向,那就是詩意的教書,詩意的生活,不僅是為自己,也包括自己的學生。
二、自我提升的職業(yè)欲望
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說,不想當名師的老師也不是好老師。我們這個團隊不論年輕還是年長,都有著一股銳意進取的勁頭。我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目標,每個人保持每個人的個性,更有名師兼明師為我們指路導航,相信我們會取得更大更快的成長。
編書期間,我們工作室各位導師和成員相互曬書買書,相互推薦,相互交流。幾位導師的書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他們的書房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別人的經(jīng)驗之上,我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何其幸也!每個人都熱愛教學,更癡迷于教研,我們團隊絕大多數(shù)成員都在省級以上期刊發(fā)表過教研文章,更有許多老師在國家核心期刊發(fā)表,而且不止一篇。在今天很多老師只在評職稱時花錢買文章的時代,我們團隊成員的做法更顯得難能可貴。也許在其他人看來這是迂腐和無聊,因為畢竟比不上炒股和聚餐來的實惠,但是,我覺得這是我們不變的理想底色。因為我們是一群癡迷于語文教學,追求充實生命價值,努力提升自我學養(yǎng),立志成為名師的理想者。
最明顯的例子是山西郭天明老師和四川張萍老師,兩位老師早已是高級教師和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雖年過不惑,可是他們還是那樣的謙虛好學勤勉上進。他們還是不遠千里趕到南京來培訓提高自己,甚至在課堂上像學生一樣認真的記筆記。董老師更是滿載“全國十大學術(shù)領(lǐng)軍人物”“國家級骨干教師”等榮譽始終堅守在教學第一線,而且還為學校分擔困難,跨年級授課。我見過身邊太多的高級教師是怎樣的平庸自得,因為這基本上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教師的最高職稱。他們自知已到盡頭而變得懈怠滿足,對比之下,我們團隊成員的做法怎能不令人感動,這不是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那又該怎么解釋?這如果不是理想主義者,那又該怎么解釋?
這種自我提升的欲望,像一臺永不停息的馬達,帶領(lǐng)著我們走向更高的教學境界。這種自我提升的訴求,讓我們在無意識的自覺狀態(tài)中把職業(yè)變成了事業(yè),把懈怠變成了癡情。我相信這群理想主義者的理想一定會更快的變成理想的現(xiàn)實。
三、文化傳承的家國理想
寫到這個標題,首先是感覺有點大有點玄,但是轉(zhuǎn)念一想,再宏大的話題也能具體而微。試想,如果我們從來不談或羞于談,那么我們的五千年文化又要怎么傳承?由誰來傳承?
記得董老師在講座中不無惋惜的說到“士子已死”,而士子所代表的恰恰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那種詩意的生活態(tài)度和弘毅致遠的家國擔當。對于我們這個以詩教作為宗教的民族來說,我們僅有的精神信仰又面臨著新的崩塌,國人陷入新的精神危機。這種精神信仰的陷落之快與這個時期的經(jīng)濟增長之快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梢哉f是后者的逼進導致了前者的淪陷,但是前者的淪陷在這個物質(zhì)飛速增長的時代,將會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恐慌和災(zāi)難,我們可能將會重復(fù)回“大潘已死”和“上帝已死”的疑惑和惶恐當中。
詩意語文要為我們的學生進行精神打底,首先我們教師自身要具備這種底色。我們不僅鉆入題海,更要跳出題海,讓學生在忙亂緊張的題海中探出頭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這次南京之行和其他成員聊天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們在語文教學中都有這樣的意識,那就是力倡風雅的學習氛圍,力拓詩意的生存空間。平時我們在工作室群里有爭鳴,有切磋,更有風雅的詩歌唱和。例如吳春來老師曾經(jīng)拍過三幅孿生并蒂的水果圖片征求大家配詩;例如我結(jié)婚時請全國十幾個省份的老師給我送祝福喜聯(lián);例如南京之行中王青生兄為游玩玄武湖的四位美女老師照片題詩;例如新書發(fā)布會上郭天明老師創(chuàng)作的一首現(xiàn)代詩把會場氣氛推向高潮。這種種行為,都是我們倡導詩意的真誠表現(xiàn)。也許我們的詩歌水平不高,但是我們在為即將消逝的詩意傳統(tǒng)做最后的風雅補救,而且竭盡全力。也許別人看來,這未免一廂情愿而又微不足道,但這不正是我們文化傳承的理想底色嗎?
詩意語文不僅要為學生一生打底,也要為我們的民族未來打底,這是一種情懷,其背后體現(xiàn)出的是良知和擔當。這次江南之行,我參觀了一些園林,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詩意的生活態(tài)度和永久的傳承理念。園林設(shè)計各具匠心且體現(xiàn)主人愛好,但無一不傳達出一種詩意與風雅。我就想,為什么北方缺少這樣的世家大族和詩意的建筑?除了地理因素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缺失,是傳承理念的缺失。我們沒有了這種意識,自然就沒有了這種具體表現(xiàn)。在我看來,如今的東北經(jīng)濟淪陷和人口外流,其實就是東北文化的淪陷和人們對東北文化缺少認同感。我甚至妄加斷言,如果中國經(jīng)濟終將淪陷,那么最后淪陷的也是長三角地區(qū)。這個斷言依據(jù)不在于它現(xiàn)在的物質(zhì)基礎(chǔ),而基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蘊。
基于以上分析,我認為語文課堂,尤其是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我們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我們每位教師在這都無可推脫,而我們詩意語文人愿高揚傳承家國文化的大旗做個馬前卒。
理想的底色才可能有理想的人生,理想的社會。理想者可能會迎著冷眼和嘲笑艱難前行,但是擋不住理想者的一路詩意一路歡歌。詩意語文團隊是一個充滿了理想底色團隊,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濃厚的理想色彩。以上三方面概括的略顯粗糙,但是我們將牢記初心并肩作戰(zhàn),走向詩和遠方。
董老師說過,路還長,村子還遠,我們在路上。
作者:黑龍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學 劉士友
詩意語文團隊是以2015年臘月董一菲老師聚集起的48位《高中經(jīng)典篇目同課異構(gòu)與評點》作者為主的如今已發(fā)展到120人的大家庭。我們團隊成員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雖然有千山萬水的阻隔,有東西南北方的差異,但是我們對語文的熱愛,對詩意的追求,對文化傳承的理想已經(jīng)超越了這一切,雖然從未謀面,但感覺相交甚久。今年七月的南京之行就是最好例證。
詩意語文團隊的南京之行讓這座六朝古都充滿了濃濃的詩意:我們的新書發(fā)布會華麗與內(nèi)涵同在,驚艷全場;董一菲老師的講座唯美與哲思并存,詩意氤氳;張玉新老師的講座幽默與思想共生,亦莊亦諧;吳春來老師和其他六位發(fā)言的老師激情與理想交織,回顧成長;十位說課的老師智慧與才華畢現(xiàn),再掀波瀾。最難得的是二十多位從未見過面的老師,雖然年齡相差接近二十歲,但是卻惺惺相惜志趣相投,好似前世的故交重續(xù)今生的情緣。這所有的一切都不足以概括詩意語文團隊。我覺得對這個團隊概括最好的是主持新書發(fā)布會的《中國教師報》主編褚清源老師的一句話:發(fā)現(xiàn)詩意語文團隊的理想底色。
理想者永遠是這個世界最可愛的人,我覺得他們才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者。理想者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氣;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癡情;更有“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的決心。毫無疑問,我在我們團隊里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情愫。這是我們能走的更遠的精神保障,更是我們不變的理想底色。
下面我試著淺析我們團隊的理想底色。
一、志同道合的語文價值取向
古語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詩意語文團隊之所以能聚集起來且迅速的成長壯大,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語文價值取向大體相同,那就是都受到董老師所倡導的詩意語文的熏陶和感召。文學理論上通常講風格即人。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陳日亮先生也說我即語文。的確如此,由于語文學科的科學性和藝術(shù)性交融的特點,可以說每一個語文老師的風格就是一種語文。董老師溫婉淑雅,蕙質(zhì)蘭心,她端莊柔美的外在形象和行云流水的課堂教學藝術(shù)都完美的詮釋著詩意二字。她,就是詩意語文。
荷爾德林說,人應(yīng)該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之上。每一個人也都渴望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是詩意的棲居,所以說詩意不僅僅是對待語文的態(tài)度,更是生命存在的態(tài)度。而語文課,尤其是中學語文課,正是給我們一生打底色的課程,故而,詩意語文的理念更多的是著眼于學生一生長遠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生命打上詩意的底色,從而能詩意的生活。我們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才如此的信服詩意語文,這也正是我們走到一起的共同價值觀。
這個團隊,可以說是一個相對其他名師工作室較寬松自由的團隊。成員來自全國不同的省份,彼此之間沒有太多的利益瓜葛,可能也不會給你太多的現(xiàn)實利益。雖然大家都很清楚這點,但是我們團隊卻有著超乎尋常的辦事效率。每個人都希望能多承擔些任務(wù)和工作,更從來沒有人借故推脫,真的可以用任勞任怨,無怨無悔來形容。我想這就接近于超越功利的理想底色了。比如我們編書期間,由于董老師的嚴格要求,幾個題目顯得不太滿意,春來導師率眾救火,更是幾乎以一己之才華在短短兩小時內(nèi)擬出了十多個賞心悅目的標題。
我們團隊對董老師的詩意語文理念高度信服,對團隊工作幾乎能超越功利迅速完成,因為我們有著一個共通的語文價值取向,那就是詩意的教書,詩意的生活,不僅是為自己,也包括自己的學生。
二、自我提升的職業(yè)欲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61144.html
相關(guān)閱讀:如何提升語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