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閱讀教學的關鍵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作者: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梁增紅

有人戲稱,一般人四十歲以前是讀不懂散文的。這話雖有偏頗,但不無道理。因為散文往往是作者有著豐富人生經歷后得之于心而寓之“文”也。對于十多歲的中學生而言,這一切都未曾經歷,有很遠的時空距離,想透過文字把握其情感難免捉襟見肘、隔靴搔癢。不少學生坦言,喜歡讀讀散文,也愛寫寫散文,散文閱讀課,不太喜歡。很多老師也是情感復雜,既喜歡教散文,又常常覺得散文教學如鏡花水月般看得見摸不著,頗有“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之感。

教師不知道教什么,學生不知道學什么,加上散文特征的“無特征”,“教學”散文就像霧像雨又像風,其效果是大有可疑的。如何教散文?王榮生教授說:“散文閱讀,即鑒賞‘文學性散文’,其要領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經驗,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

本文試就散文教學中如何分享作者的語言,談談一些思考。

1.從作家“自己的句子”入手。

我們說讀散文,往往都會知道這是周作人的散文,那是魯迅的散文,另一篇是老舍的散文,蓋因其鮮明的個性化標志。要讀出作者個性化的言語特征,就是讀懂作者“屬于自己句子”。

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為例,作者善于運用語氣助詞,京味兒語言特點鮮明,娓娓道來,如面對面的聊天。比如,同樣是插入語,請比較一組句子: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老舍《濟南的冬天》)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朱自清《春》)

“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巴金《繁星》)

“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fā)出旺盛的活力!保汉狻断摹罚

這一組句子,老舍用“看吧”,朱自清用“看”,巴金寫“看”,梁衡則用“你看”,而且,老舍在這篇短短的散文中用語氣詞“吧”“呀”“呢”的句子達12次之多,老舍與其他作家的語言風格迥異可見一斑。我們可以借助對比朗讀來品味老舍京味兒語言的親切、溫暖的情致和清新、爽朗的韻味,所謂合適的文字表達了合適的情感,對濟南的獨有之情就不難理解。郭沫若《石榴》一文中,“紅瑪瑙的花瓶兒由希臘式的安普剌變?yōu)橹袊降慕?,殷、周時古味盎然的一種青銅器”一句,凸顯了作者文學家兼考古學家身份的風格獨具的形象思維。與學生一起品讀“紅瑪瑙的花瓶兒”、“希臘式的安普剌”、“中國式的金?”,幾個短語,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描摹單瓣花成長的“一段妙幻的演藝”時,對石榴的欣賞、喜愛之情。

著名作家陳忠實在接受采訪時說:“作家傾其一生的創(chuàng)作探索,其實說白了,就是海明威這句話所作的準確又形象化的概括——‘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那個‘句子’只能‘屬于自己’,尋找到了,作家的獨立的個性就彰顯出來了,作品獨立風格也就呈現(xiàn)出來了。因為對于世界理解、藝術追求的差異,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藝術景觀和風貌,也便都有自己的句子!鄙⑽慕虒W中,讓學生讀懂了作家“自己的句子”,“披文入情”也便有了合適的路徑。

2.從表達“情路”的語言入手。

散文的“情路”,即作者的情感脈絡,往往潛藏在文章的詞句中。提取這些表達情路的語言,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脈搏,理解文章的主旨。

品讀貫穿全文的標志性語言,梳理作者的情感脈絡。教學《白楊禮贊》,繞不開這樣一組句子:“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薄斑@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這一組句子,貫穿全文的“神”就是反復出現(xiàn)的短語“不平凡”。教學時,請學生把這幾個句子組團“聯(lián)讀”,可以把握到作者情感層層遞進的躍動旋律。

品讀直白的語言,感受作者“愛我所愛”的情感。梁衡《夏》的最后一句“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郭沫若《石榴》的第一段中“石榴樹便是這少數(shù)樹木中的最可愛的一種”,周敦頤《愛蓮說》中的經典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些句子,作者各自用“我卻要大聲贊美”、“最可愛”、“予獨愛”表達了作者對夏、石榴、蓮的喜愛、贊美之情,都是“這一位”作者極具個人特性的感官過濾后的人、事、景、物,純粹是個人化的,與旁人無關,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我的愛”就在那里。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占有”和“具有”作家情感,甚至未必認可,而是經由語言文字,去分享、體察作者獨有的情感。正如王榮生所說:“正因為經驗之獨特,正因為作者的經驗與我們之不同,我們才需要去讀作品,才能夠通過其散文,感受、體驗、分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沒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歷和經驗,才能夠通過閱讀,豐富和擴展我們的人生經驗!

品讀細微變化的語言,感受作者的情感由少至多、由平淡到高潮的漸變,甚至曲折的過程。宗璞的《紫藤蘿瀑布》開頭寫“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結尾則是“我不覺加快了腳步”。教學時,我們可以發(fā)問:“從停住腳步”到“加快了腳步”,作者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學生走進文本,探幽攬勝,從而明確:開頭因為被紫藤蘿繁茂旺盛所吸引,起筆突兀,引人入勝,引起懸念;結尾是因為被紫藤蘿花的活力所感染所催促,照應開頭。這兩句使文章結構完整,并深化了主題。《幽徑悲劇》中五個表現(xiàn)作者情感轉折的句子,正是借助了句首五個轉折連詞“然而(但是)”把情感的變化過程烘托出來。引領學生捕捉文本中的這個幾個表示轉折的連詞詞語,提綱挈領,便可順利理解散文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以及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鄙⑽氖钱斎松秤雠c花草樹木日月星辰猝然相遇時,從心田里涌出的一泓清泉。散文教學,理應讓學生通過這些表達情路的語言,去與作者悟對凝望,分享作者的人生經驗,體會情動而辭發(fā)的妙處。

3.從“關鍵處”語言入手。

王國維在《清真先生遺事》中說:“惟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朽之文字,使讀者自得之。遂覺詩人之言,字字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詩人之秘妙也!蓖鯂S所說的“秘妙”,遷移到散文中就是那些句式優(yōu)美、涵義深刻、善用修辭、煉字煉句的“關鍵處”語言。散文教學當然也離不開對語言“秘妙”的尋獲與品味,不僅希望知其然,還希望能知其所以然。

有的語言形式優(yōu)美,要能“因聲求氣”。散文中有的句式長短相間、參差錯落,聲韻抑揚頓挫、高下緩急,要通過感受、揣摩、推敲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來把握作品的精神,領會到作品的“神氣”!跺e過》中“錯過,即有所失,我們要習慣它。錯過,也往往構成另一種得,我們要品味它”一句,作者用兩個結構相同的短句各自獨立成段,句式整齊,表達了作者對“錯過”的態(tài)度。教學中應帶著學生去讀出鏗鏘有力的韻律和節(jié)奏之美,從而體會散文語言雋永含蓄、耐人尋味的妙處。

有的語言用語奇崛,應咀嚼深刻內涵。魯迅的《雪》中“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一句,作者面對蓬勃奮飛的朔方之雪,用“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幾個短促、冷色調的短語,唱出了對朔方雪熱烈、深沉的贊歌,可謂骨骼清奇。教學時,不能停留在“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什么效果”之類的公式化解題表達上,而應咀嚼這些“悲哀而不失希望,沉郁而蘊含深邃”的語言,再現(xiàn)一個荷戟獨彷徨的“偉大的孤獨者”,在寒冷環(huán)境中永不停歇反抗、倔強戰(zhàn)斗的姿態(tài)。

有的語言運用反語等修辭手法,可以通過“還原”來悟得作者的用意。如《背影》中“現(xiàn)在想想,我那時真是太聰明了”的“聰明”一詞就是反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愚蠢”,是說自己年輕時未能體察到父愛,反而自作聰明,真是太愚蠢了!短僖跋壬分小懊慨斠归g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其中“正人君子”的意思就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幽徑悲劇》中“我是一個沒出息的人”的“沒出息”,并非是真的表示自己的沒有成就和建樹,而是對“愚氓滅美”極其悲憤的反語,是對無情無義的毀滅美的無知愚氓的強烈譴責。還原這些短語的深意,往往就是理解文本的一把密鑰,掌握了它,可以打開作者情感內核之門。

有的語言一字千鈞,可以通過上下勾連來推敲其精準妥帖!队膹奖瘎 啡绻共接凇疤偬}毀之于愚氓”的解讀,顯然是把作者誤作為一個冷眼旁觀者,以為作者僅是發(fā)發(fā)牢騷與哀嘆,為藤蘿的悲劇而痛苦。其實不然,最后這一段寫道:“但是,我愿意把這個十字架背下去,永遠永遠地背下去。”其中一個“背”字,遣詞造句可謂用心良苦,昭示了自己面對“幽徑悲劇”并不消沉,而是從個人情思上升到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思考。從“悲”到“背”,讀到的是一個倔強的老人,將永不放棄揭露悲劇,維護真善美的責任和矢志不渝的決心,思想感情達到一個制高點。教學時,引導學生在這些精準妥貼的語言中“爬梳剔抉,參互考尋”,領悟作者寓情思于字里行間的遣詞造句之功。

散文固然其本身有著許多難以捉摸的因素,但終究是一個教學文本,有其獨特的教學價值。語文教師不應自我放逐,“以其昏昏”幻想“使人昭昭”,而應努力摸索出符合散文文體特征的可教可學的思路來。“語言有滋味,作者有情調”。以深耕細讀的姿態(tài),分享作者精準的言語表達,分享作者獨有的人生感悟。這是散文教學乃至于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作者: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梁增紅

有人戲稱,一般人四十歲以前是讀不懂散文的。這話雖有偏頗,但不無道理。因為散文往往是作者有著豐富人生經歷后得之于心而寓之“文”也。對于十多歲的中學生而言,這一切都未曾經歷,有很遠的時空距離,想透過文字把握其情感難免捉襟見肘、隔靴搔癢。不少學生坦言,喜歡讀讀散文,也愛寫寫散文,散文閱讀課,不太喜歡。很多老師也是情感復雜,既喜歡教散文,又常常覺得散文教學如鏡花水月般看得見摸不著,頗有“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之感。

教師不知道教什么,學生不知道學什么,加上散文特征的“無特征”,“教學”散文就像霧像雨又像風,其效果是大有可疑的。如何教散文?王榮生教授說:“散文閱讀,即鑒賞‘文學性散文’,其要領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經驗,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

本文試就散文教學中如何分享作者的語言,談談一些思考。

1.從作家“自己的句子”入手。

我們說讀散文,往往都會知道這是周作人的散文,那是魯迅的散文,另一篇是老舍的散文,蓋因其鮮明的個性化標志。要讀出作者個性化的言語特征,就是讀懂作者“屬于自己句子”。

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為例,作者善于運用語氣助詞,京味兒語言特點鮮明,娓娓道來,如面對面的聊天。比如,同樣是插入語,請比較一組句子: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fā)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薄翱窗,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保ɡ仙帷稘系亩臁罚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保ㄖ熳郧濉洞骸罚

“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巴金《繁星》)

“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fā)出旺盛的活力!保汉狻断摹罚

這一組句子,老舍用“看吧”,朱自清用“看”,巴金寫“看”,梁衡則用“你看”,而且,老舍在這篇短短的散文中用語氣詞“吧”“呀”“呢”的句子達12次之多,老舍與其他作家的語言風格迥異可見一斑。我們可以借助對比朗讀來品味老舍京味兒語言的親切、溫暖的情致和清新、爽朗的韻味,所謂合適的文字表達了合適的情感,對濟南的獨有之情就不難理解。郭沫若《石榴》一文中,“紅瑪瑙的花瓶兒由希臘式的安普剌變?yōu)橹袊降慕?,殷、周時古味盎然的一種青銅器”一句,凸顯了作者文學家兼考古學家身份的風格獨具的形象思維。與學生一起品讀“紅瑪瑙的花瓶兒”、“希臘式的安普剌”、“中國式的金?”,幾個短語,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描摹單瓣花成長的“一段妙幻的演藝”時,對石榴的欣賞、喜愛之情。

著名作家陳忠實在接受采訪時說:“作家傾其一生的創(chuàng)作探索,其實說白了,就是海明威這句話所作的準確又形象化的概括——‘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那個‘句子’只能‘屬于自己’,尋找到了,作家的獨立的個性就彰顯出來了,作品獨立風格也就呈現(xiàn)出來了。因為對于世界理解、藝術追求的差異,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藝術景觀和風貌,也便都有自己的句子。”散文教學中,讓學生讀懂了作家“自己的句子”,“披文入情”也便有了合適的路徑。

2.從表達“情路”的語言入手。

散文的“情路”,即作者的情感脈絡,往往潛藏在文章的詞句中。提取這些表達情路的語言,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脈搏,理解文章的主旨。

品讀貫穿全文的標志性語言,梳理作者的情感脈絡。教學《白楊禮贊》,繞不開這樣一組句子:“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薄斑@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這一組句子,貫穿全文的“神”就是反復出現(xiàn)的短語“不平凡”。教學時,請學生把這幾個句子組團“聯(lián)讀”,可以把握到作者情感層層遞進的躍動旋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65759.html

相關閱讀:古代文化典故“精講”“巧用”系列:宓子賤的“鳴琴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