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生活教學案例
──政治課一次探究問題學習中的發(fā)現(xiàn)
一、案例背景:
在一次預習作業(yè)中,我布置了一道新課標實驗教材必修1第三課的探究問題。題目給出了兩段材料。
材料一:西方一位經(jīng)濟學家曾以蜜蜂作比喻,說在蜜蜂的“社會”里,奢侈之風盛行時,各行各業(yè)都興旺;當節(jié)儉之風代替奢侈之風后,“社會”反而衰落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個人的奢侈會推動社會的繁榮。
材料二:我國有句古語,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問題:你怎樣看待這兩種消費觀念?試加以分析。
結合書上的內容,本來我想學生們會回答“量入為出,適度消費,不要過度消費,也不要過度節(jié)儉。”但沒想到,學生回答上來的答案和教參上的答案大相徑庭。有的說:的確,奢侈可以帶動消費,促進社會發(fā)展。有的說:奢侈一定會產生罪惡嗎?我看不一定,所以我國的古語說得不對。答案各有不同,同學們都寫出了自己的理由,反而回答“適度消費”的極少。
我一方面為同學們積極動腦而感到高興,同時也對如此眾多的答案一時有些無所適從。同學們說的理由對嗎?為什么這么說?他們是怎么分析的?怎么會有這樣的觀點呢?
我將一些認為有價值的答案摘錄了下來,準備在課堂上討論這道題。
二、案例描述:
課上我將這道探究題提出,把這道題的問題分成兩部分,首先問這兩段材料說明了什么觀點,并且要求學生盡量用最精煉的語言概括觀點。
同學們很快有了答案。學生甲說:“第一段說奢侈有好處,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第二段說奢侈不好,會產生惡,節(jié)儉才是良好的品德!
我見大家都看懂了這兩段材料,于是我問:“那你們覺得這兩段話哪個對?”同學們紛紛討論,發(fā)表意見。有的說,“第一段對,奢侈好!庇械恼f,“第二段對,奢侈不好,節(jié)儉好!薄乙姶蠹业囊庖姴唤y(tǒng)一,便對同學們說:“請說出你的判斷,并說明理由!
學生乙說:“兩段話都太偏激了,過度的奢侈和過度的節(jié)儉都不好。過于奢侈會使人太安逸、懶惰,過于節(jié)儉不利于促進消費和推動社會生產的發(fā)展,所以要適度消費才好!
這正是書上所說的觀點。本來問到這里,這道題目也就有了答案,但是由于我事先讓學生做了預習作業(yè),發(fā)現(xiàn)有許多其他觀點,如果就這么結束,也許題目有了標準答案,但許多同學心中并不信服。所以,我又讓這個話題繼續(xù)了下去,并未立刻表態(tài)。
學生丙忙不迭地跳起來說:“我不同意乙的說法。什么叫‘奢侈’、‘節(jié)儉’,各人的理解不同。同樣月收入2000元的人,一個愿意花1000元買件衣服,另一個只愿意買30元一件的地攤貨。她們自己覺得這樣消費對她們很‘適度’,沒有過分奢侈、過分節(jié)儉,別人怎能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她們的行為呢?既然‘節(jié)儉’、‘奢侈’的標準無法統(tǒng)一,好壞也就無法評判,那‘適度’又從何說起?乙的觀點說了等于沒說!
學生丁接著站起來說:“我們知道過度的奢侈是不好的,可能會使人走上邪道。但是過于節(jié)儉對其本人來說并無損失,甚至有益,為什么也要批判。不是說人人有消費的自由嗎?難道連‘節(jié)儉’的自由都沒有嗎?又不損害他人利益,為什么說不好?”
學生們能積極思考問題,這讓我很高興,但我還非常希望學生們能從更高層面上來分析這個問題。
于是我說:“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但如果我不問這兩段材料誰對誰錯,你們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西方經(jīng)濟學家和我國古人為什么這么說?這時你們再來分析看這兩種觀點,怎么樣?”
同學們沉寂了一會兒,又低聲討論了一會兒。這時學生甲舉手了。學生甲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這兩段話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不能將他們放在同等條件下進行評判。因為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西方經(jīng)濟學家是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奢侈對生產的好處,而我國古語則是從個人品德的角度來說奢侈對人的壞處。所以不能說誰對誰錯。”
我點頭鼓勵說:“非常好,想到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這時,學生戊說:“老師,我也認為這兩段材料闡述的角度不同。不過我認為西方經(jīng)濟學家是從物質文明的角度說了奢侈對社會生產的好處,而我國古語則是從精神文明角度說了奢侈對人品德的不良影響!
三、問題引申:
見到同學們開始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不再僅僅停留在“對錯”的判斷上,我及時地肯定和表揚了他們的進步。同時又深入下去:“同學們說得都不錯。其實這道題目還能從許多角度來分析,比如,西方和我國的國情不同。且不說這兩段材料產生的時代背景不同(一個是產生于西方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達的社會中,一個是產生于我國落后的奴隸制或封建制經(jīng)濟社會中),現(xiàn)在,由于各國之間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同,使得人們站在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國家角度,對這兩段材料的認識也會不同。我國現(xiàn)在經(jīng)濟還不發(fā)達、資源緊缺,能否提倡用奢侈來促進生產呢?”
“所以說,面對問題我們不能武斷地下結論,尤其是不能將問題簡單化,簡單地回答‘對’、‘錯’。而要深入思考、分析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觀點,出發(fā)點是什么,當時的時代背景如何,現(xiàn)在情況又是怎樣的。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會對問題和事件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我還要強調,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特別是不要盲目崇拜‘權威’。要學會自己獨立思考問題,有自己的思想,這樣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識,認識世界!
四、結論應用:
在做了上述總結后,我又提出一個問題:“現(xiàn)在很流行MP3,小王同學前不久買了一款最新的蘋果iPOD。你怎么看待這種消費,認為合理還是不合理?”
這時學生們都不再立刻回答“合理”、“不合理”了,許多學生都說“這要看情況”。學生乙說:“如果小王真是需要這個工具,且這種消費也在其支付能力范圍內,我看就是合理消費。但如果小王僅是為了攀比、跟風、與人較勁,消費超出其收入水平,那我認為這消費就是不合理、不理智的。長此以往,對他本人和他的家庭都會造成負擔!
五、教學反思:
聽到學生們的回答,我深受鼓舞。因為這個探究問題的討論并不是課前預設好的,而是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生的。如果沒有讓學生自己學習、做預習作業(yè),我也無法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也就不可能通過課上的討論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
我發(fā)現(xiàn),通過討論這個探究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新課程三維目標有機統(tǒng)一起來。
(1)在課程要求的知識目標方面,通過預習、討論探究問題,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主動識記和理解了消費心理、理智地消費等知識。
(2)在課程要求的能力目標方面,通過討論探究問題,學生們將所學的知識和具體事例相結合,舉一反三,增強了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最為關鍵的是,通過探究問題的討論,達到了課標要求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同學們在討論中理解了正確的消費觀,知道消費要和自己的收入水平、社會的經(jīng)濟狀況相適應,不能盲目消費、不能盲從,節(jié)約是美德。學生在自己心中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
政治新課程與以往教學的很大不同之處,就是思想教育的方法和以前大不一樣了。以前政治課,老師常常是將正確的價值觀“教”給學生,學生記住了這些觀點,然后用這些觀點來分析問題,但是學生是否真的從心底里認同呢?如果不給學生自己思考的自由,不讓他自己探究問題,學生可能并不會真的接受思想上的教育。這就是為什么以前說到政治課,有些學生會認為過于“正統(tǒng)”、沒有興趣,F(xiàn)在,新課程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出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地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通過這種方法,將思想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語言中、行為中,讓學生真正從心里接受正確的思想。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起的是引導作用。這種探究問題的教學不但能達到教學目標,也能增強學生對政治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學生通過討論問題,在掌握知識、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強的滿足感。
通過這次問題的討論,我深刻地感受到,政治課新課改中教師教學觀念應有如下轉變:
(1)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思維的可開發(fā)性、可塑性非常強,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充分信任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2)面對開放性問題,答案不要有局限性。如果僅以書本知識作為教學的唯一答案,雖有標準答案,但學生的思維會被束縛,可能會抑制學生思考問題的熱情。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教他們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考試中考題多變、情況多變,只有學會自己獨立思考問題,才能回答好題目,光背幾個“標準答案”是沒有用的,F(xiàn)實中也是如此,我們將會遇見許多不同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可供參考,只有靠自己分析問題、判斷情況,這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xiàn),也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所要注重培養(yǎng)的學生能力。
(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新課程帶來的教學變化有許多,我們教師在教學中還要不斷地發(fā)現(xiàn)、認識、探索,一邊教課一邊學習。
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教育的發(fā)展、新課程的推進,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有更多的驚喜、更多的體會和大家一起討論、分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65839.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暑假學習計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