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讓筆者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歷史知識積累的過程中,學生的歷史意識如何有效形成問題,某種程度上講,這應當是有效教學在歷史學科中應當追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性絲毫不亞于歷史知識的教學。當然,歷史意識是不能脫離歷史知識而存在的,更多的時候其是指向?qū)W生的歷史認識的,因此歷史意識的教學遠不是歷史知識的記憶那樣簡單。對此,筆者進行了持續(xù)不懈的探究,F(xiàn)以"侵略與反抗"為例,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歷史意識當以歷史認識為基礎
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歷史知識很容易獲得,而歷史意識則不容易形成,因此在筆者看來,歷史意識是基于歷史知識的;蛘咭部梢酝ㄟ^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觀點,在"侵略與反抗"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可以通過記憶的方法形成許多歷史知識,但卻沒有有效地形成歷史意識。譬如在"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當中,教學目標原本設為讓學生通過該課學習,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并由此發(fā)動侵略中國戰(zhàn)爭的基本史實;掌握林則徐維護中華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關于這些目標,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可以有效地認識到英國侵略中國戰(zhàn)爭的史實,也能說出《南京條約》的相關內(nèi)容,看到或者討論南京條約中的不平等條約時,也能表現(xiàn)出義憤填膺。但是學生幾乎認識不到鴉片戰(zhàn)爭的社會背景,認識不到不平等條約之所以能夠最終形成的社會原因。這種只是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或者他人歷史觀點的歷史學習態(tài)度,筆者以為不是真正的歷史學習。
二、基于歷史知識學習的歷史意識
由上一點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歷史教學中,歷史知識的教學往往對學生的歷史意識起的是鋪墊作用,而基于歷史認識的歷史意識一旦形成,則又會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侵略與反抗"是對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收復新疆、中日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概述,如果說要讓學生形成歷史意識的話,那筆者認為應當形成這樣的意識:
其一,侵略與反抗是弱肉強食時代尤其是戰(zhàn)爭時期國與國交往的常態(tài)。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清朝政府積貧積弱,處于資本積累時期的英國、日本及其后來的八國聯(lián)軍的首要選擇就是軍事擴張以及軍事擴張支撐下的經(jīng)濟擴張,因此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侵略幾乎是強國對弱國的一種必然,而反抗則是弱國對強國的本能或者說被迫反應。因此,不帶情緒的歷史認識及其歷史意識應當是:在叢林法則盛行的時候,侵略與反抗就是歷史的必然,這種歷史古今中外俱有,今天仍然有。
其二,和平時期的不能忘卻侵略與反抗。筆者強調(diào)歷史意識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極少有學生能夠在學習此部分知識的時候,有一種拿著歷史的鏡子照亮今天的意識。當學生安靜地坐在教室中重溫鴉片戰(zhàn)爭這樣的歷史時,他們讀到的往往就是歷史知識,而不是自身的一種歷史認識甚至是歷史擔當。今天是和平時期,并沒有顯性的侵略與反抗,但并不意味著這種性質(zhì)的事情不存在。
其三,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是化解侵略與反抗歷史矛盾的重要思路。學習"侵略與反抗"最終是為了侵略不再發(fā)生,而沒有侵略自然也就沒有了反抗,因此,基于當前中國的外交方針去理解"侵略與反抗"這一內(nèi)容,有明確的現(xiàn)實意義。筆者引導學生討論一個話題:假如你是中國、日本、美國的領導人,你會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處理與他國的交往?這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也是教師滲透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歷史意識的重要時機。而討論的結(jié)果也常常是"只有面向未來,才會為現(xiàn)實問題尋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學生語)。
三、歷史意識是科學歷史觀的直覺
歷史意識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事實上筆者所強調(diào)的歷史意識,更多的是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生成的一種對于歷史與當下的直覺性的認識。因為在筆者看來,歷史學習的最大意義,不在于學生在書面評價中獲得一個好的分數(shù),而在于學生擁有一雙能夠以歷史智慧判斷歷史事件與現(xiàn)實事件的眼睛,這才是歷史教學的價值所在。
而這種判斷往往并不是邏輯性思考的結(jié)果,尤其是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往往就是一種基于直覺進行的判斷。這種良好的直覺從哪里來,筆者以為應當從歷史課堂上來,從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來,只有教師引導得當,只有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能夠?qū)⒆约旱恼J識與歷史觀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形成這種好的直覺。
概括地說,歷史意識基于科學歷史觀的直覺,幫學生形成歷史直覺是歷史教師的基本任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72392.html
相關閱讀:開學在即狀況多 提前做好六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