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免遭滅絕或緣于“瘦身”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當幾乎所有的恐龍都在6600萬年前滅絕時,只有那些已經縮小了的——換句話說,是鳥類幸存下來。如今,大約有1萬多種生有羽毛的飛鳥在天空中翱翔,從而使得它們成為所有四肢動物中種類最豐富的物種。日前,一項新研究揭示了為什么這個類群一直如此成功:這是因為鳥類在剩下的恐龍消失之前早就開始“瘦身”了。

并未參與此項研究的英國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Stephen Brusatte表示:“這是一項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工作,是迄今為止進行的最為全面的恐龍體型分析。”Brusatte說:“這項研究表明鳥類并非是一下子就變小的,但體型變小這一長期趨勢的最終結果可能等待了數(shù)千萬年的時間。”

恐龍剛出現(xiàn)時體型也很小。大約2.3億年前,大多數(shù)恐龍的重量只有10到35千克,體型也只有現(xiàn)在的中型犬那么大。但許多物種很快就飆升到牽引拖車般的大小,在3000萬年里達到了1萬千克。后來,像威猛的阿根廷龍這樣的恐龍,其頭尾長度竟然有35米,重量也達到了驚人的9萬千克。

盡管數(shù)百萬年來,有許多恐龍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笨重,但有一類恐龍似乎把賭注押在了體型的縮小上——手盜龍,這是一種長有羽毛的恐龍,包括因美國電影《侏羅紀公園》而名聲大噪的迅猛龍,它們最終造就了鳥類的出現(xiàn)。

為了確定恐龍的體型究竟如何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由牛津大學古生物學家Roger Benson率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將恐龍后腿骨骼化石的厚度作為其整體重量的一個指標,從而對426種恐龍的體型大小進行了評估。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盡管所有恐龍都在恐龍進化的初期階段迅速變化著體型——主要是長得更大,但隨后這一趨勢在幾乎所有恐龍中都迅速減緩。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恐龍后來的大小便基本保持在這一水平上。然而手盜龍卻是一個例外——這種恐龍繼續(xù)進化為更大和更小的物種,它們在一段長達1.7億年的時間里擴展成一個更為廣泛的生態(tài)位。

當一顆小行星于6600萬年前撞擊地球后,只有那些將體重縮減至1千克左右的生有羽毛的手盜龍,或者說鳥類幸存下來,這或許緣于它們瘦小的體型使其更容易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

研究人員在5月7日的《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上報告了他們的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推斷,變得更小使得手盜龍更易于適應各種各樣的棲息地,而剩下的那些恐龍——有礙于它們巨大的體型以及龐大的食物需求——卻沒有做到這一點。

并未參與該項研究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Luis Chiappe認為,這種體型的縮小對于飛行的進化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他說,“飛行對于更小的動物來說會更加容易”,因為“這會減少許多對能量的需求”。并且Chiappe認為,在手盜龍比其他恐龍更為迅速地變化體型的這數(shù)百萬年間,“它們顯然是在對不同的鳥類狀態(tài)進行測試”。

Brusatte強調:“真正有趣的故事不在于一些恐龍如何變得如此巨大,而是鳥類與它們的近親如何變得那樣之小。”

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個爭議。一些科學家指出,在6600萬年前,有一顆小行星在墨西哥海岸撞擊地球,令地球出現(xiàn)了因撞擊引起的地震和火焰風暴,同時把幾百億噸的物質拋入大氣層,遮擋住太陽的光線,令許多生物失去生存空間,當中包括了恐龍。研究同時指出,這場撞擊卻也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新物種的進化提供了環(huán)境和條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86836.html

相關閱讀:分析“問題切入”在生物教學中運用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