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應注重“過程”教學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過程”教學,注重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過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具體教學中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按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開展教學

  "課標"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需要關注的是學生數學的結果,更要需要關注的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對此,老師應改變過去那種輕過程,重結論而依靠重復操練的"經驗性"教法,按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開展教學,減輕學生大量的重復操練產生的課業(yè)負擔,我們要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

  二、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全過程

  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著力點之一。因此,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真正把學生當作數學學習的主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他們的知識與能力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發(fā)展。對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根據學科特點與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情境創(chuàng)設,注重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參與動機,強化參與意識,提高參與興趣。從而使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老師要及時收集、反饋信息并作出評價調控。使學生在精神上得到滿足,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對于有畏難情緒不積極參加學習的學生,老師應給予真誠的鼓勵、熱情的幫助、細心的輔導,促其從"要我參與"轉變?yōu)椋⑽乙獏⑴c",增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積極地投入到學習的全過程中。為了我們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參與活動的時間盡量多些,參與活動的效率盡量高些,老師應多考慮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由"靜態(tài)"變?yōu)椋討B(tài)"的畫面,有利于反映事物變化的過程,易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盡量多地為學生提供參與說、議、做、練等多種活動的機會,我們要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努力營造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濃厚氛圍。與此同時,老師還要教給學生參與的方法,提高參與的質效,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應用意識,使學生在獨立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三、重視釋疑解難過程的調控

 。⒄n標"中指出,要我們要讓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習慣。"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多鼓勵學生大膽設疑、質疑、釋疑、辨錯。

  設疑,即放手讓學生發(fā)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學生如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表明他們已在積極探索事物之間的關系,是積極思維的表現。通過設疑,培養(yǎng)學生追根問底,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對此,老師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和積極的鼓勵。

  質疑,即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不滿足于老師的講解,對老師的講解產生疑問時,老師應加以肯定和鼓勵,不要忙于把現成的答案告訴學生。而應采用交流討論的形式,我們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互相啟發(fā),觸發(fā)思維,尋求正確的答案,從而培養(yǎng)學生好學甚解,凡是多問的精神,我們要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釋疑,即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疑難問題。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學民主,我們要讓學生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人,敢于舉手發(fā)表與師生不同的意見,積極去找問題找病因,找解題方法。這樣,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富有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獨立思考的精神。

  辨錯,即學生對老師的有意"示錯"進行分析、判斷,提高防錯能力。在教學中,老師有時可恰到好處,有意地把估計學生易錯的做法顯示給學生,以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通過師生共同分析錯因,加以糾錯。達到及時、有效預防,并避免學生出現類似錯誤的目的。這樣,可防患于未然,并提高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講究教與學過程的統(tǒng)一

  學生課堂心理緊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法不科學,學法不得當造成的。為此,老師要不斷地改進教法,指導學法,把教與學過程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

  首先,要著眼于誘導,變學生"苦學"為"樂學"。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老師要千方百計地誘導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與正確的學習動機,以及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和體驗,保持旺盛的學習情緒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要著重于指導,變"學會"為"會學"。就是說,在教學中,老師要認真指導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包括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認知策略的指導,老師對學生學法指導科學得體,就可以促進學生變知識為能力,變"學會"為"會學",學生就能根據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自學分析、解決新知識和新問題,從而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來源:233網校論文中心,作者:李竹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88761.html

相關閱讀:韓教育體系扭曲致“數學崩潰” 不補習就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