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文化交際
對于交際能力,從海姆斯的交際能力模式到卡內爾-斯溫、巴克曼到李筱菊提出的交際模式,雖然都設計到跨文化交際的成分,但是都是一個包含文化內交際和文化間交際兩個方面的廣義的交際,對跨文化因素涉及較少。由于,跨文化交際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除具備一般的交際能力要求以外,還必須具有跨文化意識和能力,如文秋芳提出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模式所示(圖4-7)。跨文化交際能力要求交際雙方必須具有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文化差異的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
莫蘭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語言能力、交際能力、文化能力、學習能力等同屬于個人能力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際能力表現(xiàn)為一個人對文化的理解、認同,對文化的適應,所做的改變和自我建構。
二、語言文化學習
有關文化學習的研究發(fā)現(xiàn),文化中相當大部分不是遺傳而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和社會活動中學習的。與其它知識的學習不同,文化學習的社會性、傳播行和動態(tài)性比較明顯。文化的學習既有隱性的習得,更有顯性的學習。對于文化的學習,人們曾提出不同的模式,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就是默蘭在科爾伯(Kolb)體驗學習基礎之上提出的文化體驗模式。根據(jù)文化體驗模式的觀點,文化學習包括五方面的內容,即文化內涵、文化內涵學習活動、預期結果、學習內容和實際學習結果。體驗學習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個隱性的學習方式,而是帶有明確文化學習意識的、顯性的、體驗性的學習循環(huán)。如圖4-9所示,文化學習過程是一個反復循環(huán)螺旋上升的過程。學習者不時地接觸學習者文化與目標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對文化差異進行描寫、解釋,做出自己的回應,達成對目標文化的適應。學習者通過反復的差異接觸、描述、解釋與適應,逐步接觸目標文化,直到達到預期文化學習目標。這一體現(xiàn)學習循環(huán)模式說明,文化學習是一個有意識,有目的的學習過程,學習過程涉及文化比較,涉及學習者的情感管理和學習者自身文化影響以及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
跨文化意識是指對異國文化與本國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jù)目標與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chǎn)出的自覺性。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拓寬學生的文化的視野,發(fā)展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文化意識已被列入英語教學的內容標準和目標要求。為此,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加深學生對中英文化的差異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在實踐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成為新課改下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將就英語課程標準中有關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些基本理念以及文化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文化教學的內涵等問題進行學習和思考。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所說的英語教學中的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在課程標準中提出文化意識對基礎教育非常重要,因為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我們的教學的重點往往定位在語言的知識、語言的結構,也就是語言符號上,而大家都知道,語言是一個信息的載體,也是一種表達文化的一種工具,語言教學必須有文化內涵。假如我們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單純傳授語言的結構知識,學生可能能夠掌握英語是什么,而不能用這個語言進行交流。所以,現(xiàn)在課程標準中提出在我們基礎教育中要加強文化的教育,非常必要,因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我們是通過掌握語言來了解文化、來學習文化、來傳遞文化,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確實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英語學習中有許多這些跨文化交際的因素,而這些因素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對于英語的學習和使用。對目標語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我們覺得也有利于加深本國文化的學習,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養(yǎng)。可以說,傳授文化知識、培養(yǎng)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是英語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
現(xiàn)代語言教學必然要有文化因素,因為語言不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語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教語言不觸及到文化,教學任務根本無法完成。語言只是個外殼,僅僅掌握聽、說、讀、寫,實際上無法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事實上也就證明:我們很多人他會英語說得很好,詞匯量也豐富,而且從語流中應該說很正常,但事實上他跟人交往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很大的誤會、誤解,難以傳達自己的意識,因為有很多東西他不理解,他只理解表層的語言結構這個意思,比如這個單詞什么意思。比如說我們學一個詞,那么這個單詞可能它具有的基本意思和它具有的引申意思等等,都會有很多不同的這方面文化的解讀。比如說Sunday,對我們來說可能就是個星期日,但是對于有宗教背景的人來講,Sunday就是另外一層含義了。
我們知道,我國當前的外語教學要全面開展跨文化教育還有很多具體困難,但語言教學中必然要有一個文化的考量和推進。所以,跨文化教育是對我們的外語教學目前還主要是一個方向,具有過程性、發(fā)展性、漸進性的目標。小學、初中的教學已經(jīng)在語言和文化方面已經(jīng)給學生做了很多的鋪墊,在高中階段應該更加強化、深化,但是它仍然是一個長期發(fā)展過程,比如說理解英語交際中常用的典故和傳說,我們不可能窮盡,我們只需要基于高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語言發(fā)展的程度,給予一定的適當?shù)囊爰纯伞?/p>
文化知識和文化意識是兩個層面,這個互動的過程,課標里規(guī)定,逐漸地讓學生能夠了解異同,通過了解外國文化信息,對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乃至熱愛。
英語的culture這個詞的詞根來自于拉丁語,它原本的意思是耕,實際上就表達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根本的東西 高中政治,其實是非常非常具體的。所以我們說跨文化教育并不是說虛的,它是通過很實在的、很具體的一些內容進行教育,從中慢慢提升到一種信仰、價值觀。
從文化來講,一般在解讀這個概念的過程中,我們用到這個詞的兩個形式,一個是大Culture,一個是小culture。Culture可能是我們現(xiàn)在說到的復雜、深奧、深不可測,因為它是一個整個民族生存的基本形態(tài),而且這個基本形態(tài)會不斷發(fā)展,是一個無窮盡的過程。所以對一個民族文化,我們只了解到很小的一部分,就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一生也不能完全了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確實是無窮盡的。所以我們的文化教學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比如階段性原則,在一定階段了解一定的文化內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79775.html
相關閱讀:廣東省高三總復習語法填空練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