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初被詔命,眾皆以為必不降志。南郡王逸素與英善,因與其書,多引古譬諭,勸使就聘。英順逸議而至。及后應(yīng)對無奇謀深策,談?wù)咭詾槭。河南張楷與英俱征,謂英曰:
“
天下有二道,出與處也。吾前以子之出,
”
臣光曰:
荀子曰:
“
耀蟬者,務(wù)在明其火,振其木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木,無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
”
或者人主恥不能致乃至誘之以高位脅之以嚴刑使彼誠君子邪則位非所貪刑非所畏終不可得而致也可致者皆貪位畏刑之人也烏足貴哉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英固辭疾篤
堅決
B
.強輿入殿,猶不能屈
本義為
“
車
”
,這里指用轎子抬
C
.天下有二道,出與處也
處理
D
.務(wù)其實不務(wù)其名也
追求
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3
分)
A
.
①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
②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則天下歸之
B
.
①
怒萬乘之主
②
若蟬之歸明火也
C
.
①
英順逸議而至
②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
D
.
①
詔以為光祿大夫
②
故深藏以避之
7
.下列句子中,全都體現(xiàn)皇帝誠心征召樊英的一組是
(
3
分)
①
乃為英設(shè)壇
②
多引古譬諭,勸使就聘
③
賜告歸,令在所送谷,以歲時致牛酒
④
復(fù)以策書、玄?,備禮征英
⑤
舉賢良、方正、有道
⑥
賜幾、杖,待以師傅之禮
A
.
①②⑥
B
.
①③④
C
.
②④⑤
D
.
③⑤⑥
8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
分)
A
.皇帝一再征召樊英,任命他在朝廷擔(dān)任官職,但樊英多次以重病為由推辭。
B
.素與樊英要好的王逸寫信勸他應(yīng)征,還引用了很多古人的事例開導(dǎo)他,樊英聽從了王逸的建議赴京應(yīng)召。
C
.樊英在應(yīng)對皇上提問時,沒有什么不同凡響的謀略。與他同時被征召的張楷毫不留情當面指責(zé)他進退失據(jù)。
D
.司馬光指責(zé)張楷名不副實,認為張楷道德不足以尊主,智能不足以庇民,并且脾氣特別大。
9
.斷句和翻譯。(
10
分)
(
1
)用
“/”
給下列文段斷句。(
4
分)
或
者
人
主
恥
不
能
致
乃
至
誘
之
以
高
位
脅
之
以
嚴
刑
使
彼誠
君
子
邪
則
位
非
所
貪
刑
非
所
畏
終
不
可
得
而
致
也
可
致
者
皆
貪
位
畏
刑
之
人
也
烏
足
貴
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01592.html
相關(guān)閱讀:《柳宗元傳》《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閱讀答案及翻譯
閱讀《尹?字彥明》
《醒心亭記 曾鞏》閱讀答案附翻譯
袁宏道《山居斗雞記》閱讀答案及翻譯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