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高中的地理學習中,我們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但我們在學習和高三復習的時候,可以將各部分知識進行聯系,這樣地理知識就不會顯得那么雜亂無章。下面,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了《語文古詩中蘊含的地理知識》,我們一起從這部分知識點開始進行思考。
1、李白的《蜀道難》: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渲,崖轉石萬壑雷!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此詩生動地描寫了四川省西部崎嶇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崍山等山脈屬于橫斷山脈的部分,山巒起伏,連峰接天,削壁深壑,連山聳立,地形非常復雜!耙簧接兴募,十里不同天”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該地區(qū)的地形特征。地理地勢高低起伏,導致道路只能圍繞山峰盤旋,所以歷來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說。
2、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后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地理季風是由于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qū)劃分為季風區(qū),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qū)為非季風區(qū)。季風區(qū)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qū),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qū)。因為玉門關正好位于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地理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于山腳的氣溫。
4、李白的《將進酒》詩中前二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二句描寫的是黃河源源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上句寫大河之水天上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頭面顏喀拉山,黃河從這里發(fā)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了許多支流,經過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國地理第二長河。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它與第二級階梯高出2000-3000米,與平原地區(qū)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來。這種落差之大,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繼建立了多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
5、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青山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間”三個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說明長江蘊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長江地理發(fā)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長江流到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由于兩岸青山的約束,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6、蘇東坡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人從橫看、側看,從遠視、近視一觀察廬山,所見的廬山雄姿各不相同,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為人在廬山之中。廬山飛峙于長江南岸,鄱陽湖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特別挺拔。主峰漢陽峰1473米,常隱沒在云霧之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從地質構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
7、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詩描寫的是我國著名的東岳泰山。泰山位于山東省泰安市,座落在山東丘陵之中,周圍地理山地高低起伏,低山連綿,唯泰山突穎面出,海拔1532米,為山東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號稱五岳之首。泰山歷受各朝帝王重視,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進行封禪,表示改制應天,以告太平。歷代文人學士亦慕名而來,留下不少贊美泰山的詩篇和題字或游記。以致泰山成為聞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上述內容就是《語文古詩中蘊含的地理知識》,相信大家在掌握了這部分知識點后,我們的知識儲備會更及完善,從而幫助我們解決更多的地理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05190.html
相關閱讀:中國:世界資源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