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過秦論》的教學路線要由單元目標與文本內容特點來決定。
就單元構成來說,《過秦論》屬于古代議論性散文單元,它與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荀子的《勸學》和韓愈的《師說》組成一個單元。《寡人之于國也》是對話體論辯文,文章說理形象、論辯有力;荀子的《勸學》論述全面,邏輯性強;韓愈的《師說》取精用宏,振聾發(fā)聵。而賈誼的《過秦論》深切著明,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這樣的單元,其目標自然離不開議論。學習議論的藝術,學會清晰地表達思想與見解,應該成為教學的共識。而教學的總體路線就要據(jù)此而確立。
《過秦論》的教學主線,就是要理清此文由“史”到“論”的思路,并了解、學習對比分析議論的方法。
根據(jù)這樣的教學路線,可讓學生在譯讀基礎上擬寫文章段落結構提綱。
敘史實:固基業(yè)(1)——充國力(2)——統(tǒng)天下(3)——義軍起(4)
析原因:仁義不施(5)
不能像如上僅概括內容線,敘史實部分還要理出“興——強——盛——亡”“攻——守”的思維鏈。
就“析原因”部分,要讓學生理出對比內容,明了對比對象、對比點,還有對比作用。可列表讓學生填空:
第一層對比:秦:過去——現(xiàn)在
結論:秦的優(yōu)勢仍然存在,而且比過去強大,因為它占有天下。
第二層對比:
我們還可讓學生觀覽全文,找出全文中的其他對比之處:秦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
還要讓學生理出由果推因的進程:
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果)——仁義不施(因)
不盡如此,還要讓學生明白,其實敘史實中暗含賈誼的因果分析:
秦帝國不斷強大直至鼎盛(果)——具有地理的優(yōu)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zhàn)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因)
不過《過秦論》與其他三篇議論性散文相比,又有如下自身特色:
1、因鋪陳而氣盛
2、政論味濃
3、典型史論
據(jù)此,《過秦論》的教學還涉及如下三條教學輔線:
1、文學線:寫賦(鋪陳)的手法來寫說議論文
教學可讓學生重點欣賞第一段。主要是了解賦(鋪陳)的構成,理解賦(鋪陳)的妙處。
“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同義;“天下”“宇內”“四!焙汀鞍嘶摹,也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
其他地方也可讓學生閱讀中欣賞。比如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富有聲勢;又如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的形象。行文又多用駢偶,如“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讀起來鏗鏘有聲。它的駢偶非常靈活,有時字數(shù)不盡相等,有些駢語甚至包含在散句之中,再如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句式變化多端,不顯單調。這些都是鋪陳渲染。
文章這樣寫,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我們感受到文章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
2、政論線
教學中主要是對賈誼的政治主張作兩點論分析。
賈誼在《過秦論》中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張,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出發(fā)的,但因為與反對暴政相聯(lián)系,所以符合當時人民的要求,加上他充分肯定商鞅變法,主張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義主張就更帶有進步性!哆^秦論》描述了陳涉起義這一歷史事實,并肯定陳涉起義的必然性、正義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統(tǒng)治中的作用與地位。由此可見,賈誼不僅看到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而且還看到泰國由日益強盛到統(tǒng)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動和當時人民要求統(tǒng)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見,賈誼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認識到人心向背是國家治亂的關鍵。但他在描述陳涉的平凡時,雖屬一定程度的客觀描寫,但卻明顯地表露出對勞動人民的輕視,這是他的階級局限性。他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統(tǒng)治者的殘暴罪行,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還看不到封建階級的本性,卻要求封建統(tǒng)治階級真正施行仁政,消除階級矛盾,達到長治久安的目是不可能的。此外,秦亡之歷史根源是多源的,僅僅“政”的角度分析未免以偏賅全。
3、歷史線
《過秦論》是史論,最明顯不過的是借助歷史事實來說理,讓自己的結論在歷史事實的敘述中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作者“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過秦論》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tǒng)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卯而襲破其軍的結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賈誼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敘史時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而不講細節(jié)的準確。
我們在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回顧相關歷史,既可讓學生拓展,又可讓學生掘深?勺寣W生找出“過秦”的史料作分析,從而明白作者的史論意圖——上起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下至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敘述,暗示:秦滅六國前對各國諸侯處于攻勢,因而崇尚詐力,不施仁義;六國既滅,它已轉為守勢,卻依舊崇尚詐力,以天下之民為敵而不施仁義,這就把自己孤立起來,因而自取滅亡?梢哉f,由史實到結論,是水到渠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07820.html
相關閱讀:語文教學:特級教師張麗鈞教育感言三十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