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帶地區(qū)主要氣候類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溫帶是冷暖氣流相互角逐的地區(qū),氣溫、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和非周期變化都很顯著。尤其是北半球溫帶地區(qū)的大陸面積寬廣,地形復雜,氣候類型更多。

(1)溫帶海洋性氣候。位于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qū)。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jīng)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西歐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在南、北美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新西蘭等地也有分布。

(2)亞熱帶夏干氣候(也稱地中海式氣候)。位于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亞的南端。它是處在熱帶半干旱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地區(qū)受氣壓帶季節(jié)位移影響顯著,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因而除大陸西部沿海受寒流影響外,夏溫十分炎熱,下沉氣流不利興云致雨,所以氣候干燥;冬季受西風影響,溫和濕潤。全年雨量適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間,主要集中在冬季。

(3)溫帶季風氣候。出現(xiàn)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蘇聯(lián)遠東地區(qū)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nèi)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干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4)亞熱帶季風氣候。出現(xiàn)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于22℃,氣溫的季節(jié)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較多,但無明顯干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jié)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增多。

(5)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分布在北緯35°~55°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西經(jīng)100°以東)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的東側(cè)。這種氣候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上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向和風力的季節(jié)變化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明顯。冬季由于氣旋活動影響,降水稍多;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也很大。

(6)亞熱帶濕潤氣候。分布在北美大陸東部北緯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帶,南美洲的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東南沿海和澳大利亞的東岸等地區(qū)。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看,它們和東亞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是相似的,但由于所處的大陸面積較小,海陸熱力差異不像東亞那樣突出,因此沒有形成季風氣候。這里的氣候特點近似亞熱帶季風氣候,而不同之處在于冬夏溫差較小,降水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

(7)溫帶和亞熱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這種氣候在北半球占有廣大面積,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的亞洲和北美大陸的中心部分。這里深居內(nèi)陸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風影響,終年為極地大陸氣團和熱帶大陸氣團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熱,氣溫年、日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現(xiàn)大陸性氣候特征。由于所處緯度的不同,兩種氣候型在氣溫上也有差異,亞熱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氣溫顯著高于溫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冬季月平均氣溫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陸的阿根廷中南部因處于西風帶的雨影地區(qū),來自太平洋的氣流越過安第斯山脈后下沉而絕熱增溫,加之沿海有寒流經(jīng)過,空氣穩(wěn)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現(xiàn)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特征。上述地區(qū)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顯差異。干旱地區(qū)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現(xiàn)荒漠景色;在干旱區(qū)外圍,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之間,為半干旱地區(q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18813.html

相關閱讀:英國70年罕見蘭花首次開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