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古代的詩詞和典故里都含有豐富的化學知識,化學老師若在教學中恰當引用一兩句詩詞,把化學與詩詞巧妙結(jié)合,有畫龍點睛之功效,不僅便于設置懸念、創(chuàng)設情境、開闊視野、活躍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而且對激發(fā)他們學習化學的熱情,提高綜合素質(zhì)也大有裨益。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的蠟炬成灰淚始干描述的是蠟燭(有機物)由固態(tài)融化成液態(tài),然后液態(tài)的有機物揮發(fā)變成氣體進而燃燒;明朝于謙的《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講述的是石灰石緞燒變成生石灰,以及生石灰變成熟石灰的化學變化;諺語雷雨發(fā)莊稼講述的是氮氣一系列氧化最后轉(zhuǎn)化成硝酸根被植物吸收的過程;水滴石穿講的就是大理石和雨水以及二氧化碳發(fā)生緩慢的反應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氫鈣的過程;曾青得鐵則化為銅講的就是鐵和硫酸銅發(fā)生反應置換出銅單質(zhì)的化學反應;石破天驚講的是硝石(硝酸鉀)、硫磺及木炭(火藥的基本成份為)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熱發(fā)生激烈的化學反應的過程;白煉成鋼講的是生鐵反復在空氣中不斷錘打,轉(zhuǎn)化為堅硬的鋼,其實是對生鐵的不斷除雜致純的過程;廿一日+酉=醋涉及的是糧食經(jīng)過發(fā)酵生成乙酸的反應過程和反應時間。
也許你見過口吞烈火的魔術表演,即使沒見過,看見這個詞它一定會使你驚嘆不已,火能傷身,難道魔術師就不怕烈火灼燒?其實,若你知道了口吞烈火的奧秘,你也能像魔術師一樣吞火吐煙。口吞烈火的載體是浸有酒精的草莓,由于白酒中溶劑水的滲透,會使草莓中水分增多,草莓點燃后,附著在草莓外壁的酒精開始燃燒,而草莓本身則受熱蒸發(fā)水分,由于水的蒸發(fā)會吸去酒精燃燒時釋放的大量熱量,所以草莓自身的溫度升高得并不多。此外,烈火的內(nèi)焰由于供氧不足,酒精燃燒不充分,放出的熱量并不是太多,因此燃著的草莓溫度并不高,而火焰外焰溫度雖高,你由于你迅速閉上嘴,停止吸氣幾秒鐘,火焰會因與空氣隔絕,沒有氧氣而熄滅這樣口吞烈火必然是安然無恙的了。不信,你可以試一試!三國時期毒泉、安樂泉的故事也涉及到化學中蛋白質(zhì)與重金屬金屬離子發(fā)生的變性的相關知識。諸葛亮五擒孟獲時,禿龍洞洞主朵思大王曾利用四眼啞泉抵擋諸葛亮的進攻,使諸葛亮大軍誤喝毒泉之水,而后孟獲之哥孟節(jié)幫助諸葛亮,用安樂泉給士兵們解了毒,萬安溪安樂泉水里含有較多的一種物質(zhì),它能與硫酸銅發(fā)生化學反應,致使原來會被人體吸收的可溶性銅鹽變成不溶性的氫氧化銅沉淀,而不再被人體吸收,從而達到解毒的功效。
化學是一門記憶加實驗的科學”,這也許不太符合一些同學的思維習慣。特別是我們很多同學在初中化學學得還算可以的情況下,是覺著沒有花多少時間去記憶的。其實不然,說句武斷一點的話,化學學得好的同學主要是因為掌握了化學的記憶方法,高效而又輕松地記憶化學知識。
化學課本是依據(jù)教學大綱系統(tǒng)地闡述教材內(nèi)容的教學用書,抓住課本,也就抓住了基礎知識,應該對課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結(jié)論和規(guī)律著重去看、去記憶。同時還應注意學習化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因為它能提高學習的思維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30417.html
相關閱讀:常用化學消毒劑的選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