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殿軍
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主要由文本、注釋、研討與練習(xí)三部分組成。其中注釋影響著學(xué)生對文本的疏通與理解。在教學(xué)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對文言文注釋板塊也十分重視。
在教學(xué)《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的時候,產(chǎn)生了對本課注釋的不同看法。
文本中言鄒忌在“入朝見威王”之前,用了四個時間詞:“朝”“旦日”“明日”和“暮”。教材注釋部分把前三個詞分別釋義為“早晨”“第二天”和“第二天”,第四個時間詞“暮”,教材沒作解釋,按常規(guī)應(yīng)釋義為“晚上”。筆者認(rèn)為教材注釋對“旦日”“明日”的解讀是值得商榷的。
“朝”與下文的“暮”是對應(yīng)的,“朝”的本義是太陽出來之前,天微明的時候。如,樂府詩《長歌行》:“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背叮ㄌ栁瓷饡r的露珠)等著太陽出來照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對“朝”也解釋為“早晨”。如,《詩經(jīng)?小雅?北山》:“偕偕士子,朝夕從事!崩畎住对绨l(fā)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都是這個義項。教材注釋為“早晨”是正確的。文本中“朝服衣冠”一句,意為鄒忌早晨起來穿戴好衣冠。
“旦”是指早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從“旦”的象形會意角度看:旦字上面一個日字,表示太陽;日下面的一橫表示地平線。也就是說,太陽完整現(xiàn)身于東方地平線上(太陽輪廓下緣與東方地平線相切),所以“旦日”可譯成“天明”。當(dāng)然,有時根據(jù)語境,“旦”是可以理解為“第二天”的。比如:“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保ā妒酚?陳涉世家》)根據(jù)上下文意,此處的“旦日”,可以譯成“第二天”。這是因為陳勝吳廣所做的篝火狐鳴一事是發(fā)生在此前的夜里,順接而來便可以理解為“(到了)第二天”,究其本意還是“天明”。再如:“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保ā稑犯娂?木蘭詩》)此處的“旦”就不能理解為第二天,應(yīng)譯成早晨或者天明。而“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樂府詩集?木蘭詩》)的“旦”順承前文,就可以理解為“第二天(早晨)”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旦日”一詞是順承前面的“朝”字,就不能理解為“第二天”了。解讀為比“朝(早晨)”更晚一些的“天明”似乎更妥。這樣,文本中的“旦日,客從外來”就可以解釋為“天明后,有客人從外面來了”。
而“明日”,教材注解為“第二天”,筆者認(rèn)為也不妥!懊魅铡笨衫斫鉃樘柹娇罩姓找f物的明亮。是比“朝”(太陽在地平線下)、“旦”(太陽升到地平線上)再晚一些的時間段。這樣鄒忌的活動和思索,就有了一個時間的延續(xù)性。所以,教材中“明日徐公來”,可以理解為“天大亮后徐公來做客”。
“暮”,是太陽落山后,天色變暗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晚上”!澳簩嫸贾奔丛诎滋彀l(fā)生了這些事,晚上睡覺的時候引發(fā)了思考,這也合情合理。
歸納一下文本中的這四個時間詞,即:
1.朝:早晨,太陽在地平線下還未升起。
2.旦日:天明,太陽剛升上地平線。
3.明日:天大亮(或上午),太陽升上空中。
4.暮:晚上,太陽落到地平線下。
這樣,鄒忌勸諫前的活動和思索就是在一天之內(nèi)發(fā)生的了。鄒忌天微明即起身,“朝服衣冠”,窺鏡問妻問妾自己與徐公孰美;天明后,“旦日,客從外來”,又問客;天大亮后,“明日徐公來”,又暗自與徐公比較;晚上自思,“暮寢而思之”,從中悟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見威王”。這樣解讀,順理成章。
也許有質(zhì)疑,怎么會這么巧,這些事都發(fā)生在一天之內(nèi)。筆者認(rèn)為,這更是作者有意而為。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本身就不是寫實,把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的很多活動或思維片斷,集中寫到一天內(nèi),是很多中國文學(xué)作品的慣用手法,不足為奇。如《詩經(jīng)?秦風(fēng)?蒹葭》,詩歌中沒有明顯的時間詞,但是用事物的變化來表達(dá)時間的變化:“白露為霜”“白露未?”“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fā)??表明了時間的延續(xù)。主人公追尋那思慕的人兒,曲折阻隔,情緒起伏都集中在了一天的時間內(nèi)。
這就有點像戲劇文學(xué),人物、時間、場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臺空間和時間內(nèi),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以及一定的場景,展開復(fù)雜的矛盾沖突,推動劇情的發(fā)展,以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841995.html
相關(guān)閱讀: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xué)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