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高中的地理學習中,我們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但我們在學習和復習的時候,可以將各部分知識進行聯(lián)系,這樣地理知識就不會顯得那么雜亂無章。下面,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了《形成季風的原因是什么?》,我們一起從這部分知識點開始進行思考。
季風是指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jié)有顯著變化的風系,每年大約六個月吹夏季風,另外六個月吹冬季風。大多數夏季季風會帶來大量雨水,冬季季風容易造成干旱。季風活動范圍很廣,它影響著地球上1/4的面積和1/2人口的生活。世界上季風明顯的地區(qū),主要有南亞、東亞、非洲中部以及澳大利亞北部,其中以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最著名。經典的季風成因學說認為,由于海陸間熱效應的季節(jié)性差異,導致其地面氣壓差的季節(jié)變化。
冬季,大陸氣溫比鄰近的海洋氣溫低,大陸上出現(xiàn)冷高壓,海洋上出現(xiàn)相應的低壓,氣流大范圍從大陸吹向海洋,形成冬季季風。冬季季風在北半球盛行北風或東北風,尤其是亞洲東部沿岸,北向季風從中緯度一直延伸到赤道地區(qū),這種季風起源于西伯利亞冷高壓,它在向南爆發(fā)的過程中,使東亞及南亞產生很強的北風和東北風。非洲和孟加拉灣地區(qū)也有明顯的東北風吹到近赤道地區(qū)。東太平洋和南美洲雖有冬季風出現(xiàn),但不如亞洲地區(qū)顯著。夏季,海洋溫度相對較低,大陸溫度較高,海洋出現(xiàn)高壓或原高壓加強,大陸出現(xiàn)熱低壓,這時北半球盛行西南和東南季風,尤以印度洋和南亞地區(qū)最顯著。西南季風大部分源自南印度洋,在非洲東海岸跨過赤道到達南亞和東亞地區(qū),甚至到達我國華中地區(qū)和日本;另一部分東南風主要源自西北太平洋,以南或東南風的形式影響我國東部沿海。
實際上,季風并不單一地決定于海陸分布,而是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和大地形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東亞季風的數值模擬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在蒙古高壓和大陸熱低壓的形成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青藏高原,就沒有現(xiàn)在強大的蒙古高壓和印度低壓,也就沒有現(xiàn)在顯著的季風。大量的觀測資料也證實,并不是所有海陸相接地區(qū)都有季風;也不是溫度年變幅大的高緯度地區(qū)的季風強盛于溫度年變幅小的低緯度地區(qū);而且季風并不只存在于近地面層,印度等地區(qū)的西南季風伸展的高度可達5?6千米。這些事實說明,海陸熱力差異只是季風形成的一個原因,雖然在某些地區(qū)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此外,熱帶地區(qū)的季風,主要是由于信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形成的。如北半球夏季時,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北移越過赤道,風向偏轉為西南風,而冬季北半球的低緯地區(qū)盛行東北信風。
上述內容就是《形成季風的原因是什么?》,相信大家在掌握了這部分知識點后,我們的知識儲備會更及完善,從而幫助我們解決更多的地理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54350.html
相關閱讀:高考地理重要知識點:有關城市小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