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積巖
沉積巖的層狀結構
沉積巖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種巖石類型。它是由風化產物、火山物質、有機物質等碎屑物質在常溫常壓下經過搬運、沉積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巖石。
沉積巖的物質來源主要有幾個渠道,風化作用是一個主要渠道,它包括機械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機械風化是以崩解的方式把已經形成的巖石破碎成大小不同的碎屑;化學風化是由于水、氧氣、二氧化碳引起的化學作用使巖石分解形成碎屑;細菌、真菌、藻類等生物風化作用也能分解巖石。此外,火山爆發(fā)噴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質也是沉積物質的來源之一;植物和動物有機質在沉積巖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不論那種方式形成的碎屑物質都要經歷搬運過程,然后在合適的環(huán)境中沉積下來,經過漫長的壓實作用,石化成堅硬的沉積巖。
2、巖漿巖
巨大的巖漿巖體
巖漿巖也叫火成巖,是在地殼深處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巖漿,在侵入到地殼上部或者噴出到地表冷卻固結并經過結晶作用而形成的巖石。因為它生成的條件與沉積巖差別很大,因此,它的特點也與沉積巖明顯不同。在野外觀察,沉積巖常具有成層構造,層狀構造是沉積巖所獨有的特征。而在巖漿巖發(fā)育的地區(qū)則常常見到節(jié)理,而基本上看不到層理;在礦物組合上,在巖漿巖中出現(xiàn)的礦物,如橄欖石、輝石、角閃石等礦物是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結晶形成的,在常溫常壓條件下不容易保存……
3、變質巖
結構改變了的巖石--變質巖
在地殼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早先形成的巖石,包括沉積巖、巖漿巖,由于后來地質環(huán)境和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在固態(tài)情況下發(fā)生了礦物組成調整、結構構造改變甚至化學成分的變化,而形成一種新的巖石,這種巖石被稱為變質巖。變質巖是大陸地殼中最主要的巖石類型之一。
在變質巖的概念中,有兩點必須強調,這是變質巖區(qū)別于沉積巖和巖漿巖的關鍵所在。首先,變質作用形成于地殼一定的深度,也就是發(fā)生于一定的溫度和壓力范圍。既不是沉積巖的地表或近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也不同于巖漿巖形成時的高溫高壓條件;另外一點就是變質作用中的礦物轉變是在固態(tài)情況下完成的,而不是巖漿巖那種從液態(tài)的巖漿中結晶形成的。
從以上描述來看,三大巖類似乎很好區(qū)分,它們的成因似乎也很清楚。但實際上,不論那類巖石的成因,都是在長達一、二個世紀的爭論中不斷建立和完善的。比如“水成說”和“火成說”的長期論爭,最終以巖石多成因,以及巖漿的存在被肯定而告終。巖石成因的爭論過程,就是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62689.html
相關閱讀:印尼泥火山或再噴發(fā)26年 吞噬附近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