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可吸入顆粒物會導致什么疾病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可吸入顆粒物被人吸入后,會累積在呼吸系統(tǒng)中,引發(fā)許多疾病。對粗顆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統(tǒng),誘發(fā)哮喘病。細顆粒物可能引發(fā)心臟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因此,對于老人、兒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風險是較大的。

越細小的顆粒物對人體危害越大,粒徑超過10微米的顆粒物可被鼻毛吸留,也可通過咳嗽排出人體,而粒徑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可隨人的呼吸沉積肺部,甚至可以進入肺泡、血液。在肺部沉積率最高的是粒徑為1微米左右的顆粒物。這些顆粒物在肺泡上沉積下來,損傷肺泡和粘膜,引起肺組織的慢性纖維化,導致肺心病,加重哮喘病,引起慢性鼻咽炎、慢性支氣管炎等一系列病變,嚴重的可危及生命。顆粒物對兒童和老年人的危害尤為明顯。

可吸入顆粒物還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是多種污染物的“載體”和“催化劑”,有時能成為多種污染物的集合體,是導致各種疾病的罪魁禍首。

據有關資料顯示,空氣中彌漫著的可吸入顆粒物非常小,能夠直達并沉積于肺部,直接參與血液循環(huán),對人體的危害相當大。人體若吸入大量的可吸入顆粒,可以導致呼吸系統(tǒng)病癥,例如氣促、咳嗽等,并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損害肺部組織。而包括患有慢性肺炎、心臟病、感冒或哮喘病患者的老年人及兒童則是最易受可吸入顆粒物影響的人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64808.html

相關閱讀:全球氣候變暖將致澳大利亞大堡礁20年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