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振
一
十多年來,高考作文題一出來,媒體雖眾訴紛紜,然大抵聚焦于其開放性和導向性。這里顯然反映了某種歷史的進步。命題開放性,針對的是命題的主題強制性。材料性和話題性命題的出現(xiàn),乃是對基礎教育改革前此等弊端的反撥。十多年來,在理論上取得共識的是,第一,立意的自主性、獨立性,第二,從感情抒情走向理性議論;诖,評價命題的準則也漸趨一致。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存在著兩個問題,首先,命題的優(yōu)劣,并不完全是個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考生的實踐,這方面似乎嚴重地被忽略。毋庸置疑的是,開放性命題自然有利于激發(fā)考生的潛在能量,封閉性命題肯定會窒息考生的個性自由發(fā)揮。其次,從考生來說,最為關鍵的是,不論優(yōu)秀命題,還是有缺陷,甚至是劣等命題,都是別無選擇的。十全十美的命題是罕見的,就是在有缺點的命題面前,也只能回避其缺失,發(fā)揮其優(yōu)長,盤活自己最大的潛在量。從考生的作文實踐來評價命題的優(yōu)劣,在理論上有重要意義。畢竟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客觀的實踐,在客觀實踐尚未來得及充分顯示之前的評論,從最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說,只能是某種假設。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的演繹并不能證明理論的真實性,這一點馬克思早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說得很清楚了!叭说乃季S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盵1]實踐真理論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對此,我們長期缺乏應有的自覺,每每自覺不自覺地以自己未經實踐檢驗的理論為真理。
基于此,反思去年全國命題1,就很具有啟發(fā)性。該命題的核心是父親駕車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兒出于生命安全考慮,乃以微信舉報,交警對其父進行責罰和教育,并發(fā)布公報。題目要求考生以多種形式發(fā)表意見。本來命題中親情從屬法制的指向性是很鮮明的,我自己寫的評論中就提出,“出于生命安全考慮”導向性太強,開放度不足。但是,后來看到一些優(yōu)卷,深感聰明的考生回避了題目將一般違章上升到“生命安全”的極端,從不同角度,以不同身份寫信,如,對父親進行勸導,不能怪女兒不講親情;與交警商榷是否有必要將此等具有隱私性質的事情加以公開?,鼓勵女兒的作為,但是,建議其注意方式。所有這些實踐都超出了我當時的評論,我不能不承認,我當時的評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這就給了我兩點啟示,第一,我的評論應該有所修正補充,第二,評價文題的優(yōu)劣,不能離開考生的作文實踐。最雄辯的評價應該是在評卷以后。但是,目前的媒體的運動規(guī)則,卻是搶在閱卷之前,搶時效,博眼球,就是媒體的價值,而實踐卻不能搶時間,沒有相當的時間,矛盾的各方面不能充分顯現(xiàn)。對命題的準確評論,不但要在本屆閱卷之后,有時,還要在多年的實踐之后。二者的規(guī)律是矛盾的。這一點不是我們一下子能夠改變的。但是,也不能因而停止早期的評論,只是要清醒地看到當下評論的局限性乃是理論所不可避免的預計性。雖然不能立即與當下考生作文實踐相結合,至少應該結合此前的考生寫作成敗。因而,不能滿足于孤立地就題論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考生吃透考題的潛在含量。不管是優(yōu)秀的,還是水準不高的命題,考生的任務乃是發(fā)揮出潛在的、可能的深度來。就是很優(yōu)秀的命題,其優(yōu)長往往也不在表面,而在其深層。考生如不能深入理解,很難避免滿足于平庸的,沒有競爭力的老套。
二
全國語文作文考題,共三題,從立意到模式給人的以耳目一新之感,說得直率一點,應該是全面突破。其最有趣,最貼近考生直接經驗的應該是第一題《獎懲之后》。
這個題目最突出的優(yōu)點在于貼近學生的生活,審題幾乎沒有難度。但是,其中蘊含著分析的層次之多,對考生智商和思維能力的區(qū)分功能是歷年考題中是少見的?碱}的挑戰(zhàn)不在表面,而在深層。對考生的語言表達力和思維能力,具體分析能力,邏輯推演的能力挑戰(zhàn)是含而不露的,是一種隱性挑戰(zhàn),其潛在的思辨層次相當豐富。
對于一般考生來說,把視覺圖畫轉化為抽象的、簡明的語言,將其中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的雙重矛盾,準確地、完整地富有邏輯性地概括出來,而不是片面地表述,難度也許并不是最大:得了一百分的就得到親吻,考了五55分的遭到一記耳光。對比很鮮明,一望而知。某些概括力不強的考生,可能立論僅僅限于此一矛盾,聯(lián)系自己或者同學的切身經驗,把矛頭指向打耳光的家長。對此等野蠻的(甚至是侵犯人權的)行徑給予批判。文章如果做這里做到這里為止,按歷年閱卷的經驗,也可能及格,如果文字上再豐富一些,甚至可以得到更多一點的分數,但是,高考系選拔性考試,這樣的立論,是缺乏競爭力的。
這個考題的好處在于,分析的焦點是全面的對比,更深刻的挑戰(zhàn)乃是,前后兩組的結合?忌獙﹄p重矛盾進行具體分析?61分的,比考98分的低了那么多,卻被得到了親吻,而考了98分的,卻得到一記耳光。題目的挑戰(zhàn)性在于立論的全面性。把這兩組矛盾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把論題深入分析下去:親切的親吻和野蠻的耳光,表現(xiàn)上是絕對背道而馳的,但是,其內在的標準是一致的,那就是唯分數論,把分數當成的絕對標準。一般的考生可能滿足于此了,但是,這并不是考題的寓意的終點。更深的思考應該是,對分數的重視,隱含著對對人的輕視,甚至不屑對人侮辱。分析到這里,并沒有窮盡考題的隱含的思維空間。這種侮辱之所以普遍,是以愛的名義,在寄托厚望的美好動機的掩蓋下,野蠻就此取得了合理性。這使我想到豐子愷先生作于上世紀三四年代的漫畫《似虐之愛》。寫到這里,如果再深入分析一下,還隱含著另一個層次,對61分的表揚,應該是對其進步的肯定,而對98分的耳光應該是對其退步的懲罰。這種鞭撻和表揚都包含著誤導,關鍵在于對學養(yǎng)的進步的機械片面的理解。學業(yè)的進展,不可能是直線前進的,一帆風順的,而是曲折、波動的,起伏的,螺旋式的上升的。
考題提供的分析空間,還可以繼續(xù)。野蠻的教育觀念之所以橫行,是因為思維僵化,前進與后退,是相對的,一是與他人相比,可能分數比較差,但是,與自己相比,則有了進步。這個進步也許不大,但是,正是生命的成長,也是日后追上他人的基礎。反過來說,有時,分數有了退步,聰明的人并不完全從消極方面去看待,而是從積極方面尋找到其中的原因,也同樣是日后提高的條件。
這個題目雖然很具體,但是,包含著向更普遍的帶著哲理性的方面去拓展余地:相對的進步的積累,是改變絕對的落伍的前提,相對薄弱點的發(fā)現(xiàn),是更上一層樓的條件。矛盾轉化的規(guī)律是普遍的。不僅是對于學業(yè)而且是對于事業(yè),不僅僅是對于人,而且是對于民族、文化、歷史都具有普遍性。在這樣層層深入的具體分析中,激發(fā)思維,強化思辨,這是培養(yǎng)獨立思考,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考試中心的第二種題目《語文素養(yǎng)提升大家談》和前面的那個題目有所不同,其挑戰(zhàn)性是顯性的。題目包含的要素相當豐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的三條途徑:課堂的有效教學、課外的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這種三元組合,和世人已經習慣的命題只提供二元對立的素材大不相同,又加上人的終身發(fā)展,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自信,五個立論要素,對考生的化無序為有序的能力的挑戰(zhàn)是比較嚴峻的。要全面立論,就要在這看似紛繁的要素中,抓住主要線索,將其邏輯化,有序化。例如首先是課外和課內的關系,在時間上,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但是,課內是精讀,課外是泛讀。精讀的優(yōu)長在深度,泛讀缺乏深度,但是有廣度。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外的閱讀更符合語文素養(yǎng),潛移默化的積淀。但是,課內精讀的深度,是課外所不能及的。葉圣陶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對例子的精深理解,對于課外閱讀的廣而不深,積以時日,則不難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之效,如果能上升到一定層次的理論,如比較、還原、具體分析,進入歷史語境等,則有方法論的意義,對于泛讀無疑有促其深化的功能。
這是第一層次。
如果滿足于此,則不能說全面,也很難較強的競爭力。要有強大的競爭力,則應該在他人停止的地方進一步提出問題,把命題中社會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如,精讀泛讀,都屬于書本知識/認識范疇,而知識還得通過社會實踐的檢驗和運用,才有可能轉化為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
這是第二個層次。
在此基礎上,再把個能力和國家實力結合起來:雖然是個人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但是,結合起來就成了國家軟實力。
這是第三個層次。
這個題目施展的空間和挑戰(zhàn)性都很大。最有競爭力的作法是,把五個方面都兼顧到。立論的全面性,就是把命題中的五個要素,在邏輯上統(tǒng)一起來,構成有機的文脈。漏掉作何一個要素,都是對競爭力的損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五個要素的貫通的命題,不但在我國是新穎的,而且對于美國一味提供二元對立的、固化的托福作文命題模式也是一種突破。要爭取更高的競爭力,就需要具有對豐富的素材的系統(tǒng)化的能力。迎接這種特點和難度,光有直覺可能是不夠的,最好有明確的自覺。
至于教育部考試中心的第三個命題《小羽創(chuàng)新的故事》在指導思想上更有突破性。提出的問題是創(chuàng)新遭遇假冒之后的對策。在有些人士看來,這個題目似乎有點超前,其理論根源在于素來奉為準則的貼近學生生活,而這個題目,卻明明遠離學生活。從理論上來說,貼近生活的說法也許只適應敘事抒情,并不適應議論性文體。因為記敘和抒懷可貴之處在于個性的特殊性,個體經驗的直接性,語言的感性。而議論性文體的論點,則不能限于個體經驗的直接,而應該是普遍的,廣泛的、共同的經驗的歸納,具有大量抽象觀念的演繹。只有超越個體的直接經驗,也就是遠離學生的生活,才能上升到智性,達到理性的高度。只有超越直接經驗,才能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從具體到抽象,形成自己的觀念,進行演繹和分析。這對于中學生的思維來說并不遙遠。在物理、數學和化學課程中,這種抽象演繹的能力早已成為起碼的常態(tài)。而在語文課程中,尤其在作文課程中,卻似乎有點陌生。拘于貼近生活的觀念,就不可能看不到這里可以分析的余地更大,只有克服此難度,才有望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從這里,可以看到,對于這樣的命題,這樣的挑戰(zhàn),中學作文課程在基本理論上是有缺失的,在一些基本理論上是糊涂的。這樣的命題模式對于中學作文教學來說,應該是一種預警。
從以上作文命題似乎透露了某種新的跡象,那就是作文命題自主立意,自行確立主題的歷史任務接近完成,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那就是“名人開會,名言薈萃”和“引(用)、解(釋)、聯(lián)(系)、結(總結)”應試法門,流行(毒)甚廣。堆砌大量不著邊際的名言,幾成通病。眾多名言、佳句、詩詞與論據之間缺乏起碼聯(lián)系,有時還能蒙蔽閱卷者,名言與名言之間沒有起碼的邏輯關系,不難博得文彩風流評價,此等弊端之要害在于,有名言而無思想,無內在的邏輯貫穿其間,名言、佳句、詩詞成為一地雞毛。
而今年的全國性三道命題恰恰是要有思想的。不過第一道題考核的多層次的思想,多一個層次就多一份競爭力;第二題挑戰(zhàn)的是能不能以統(tǒng)一的思想把五個要素貫通起來,使之層層深入地推演下去,第三道題的難度在于,如何就對處于困境中,以對自己不利的辦法獲得勝利。
十多年來,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踐已經走在了理論的前面,而命題評論家們卻未能覺察自己落后于形勢,更談不上領先形勢。原因在于一些論者卻被媒體牽著鼻子走。命題一公布,媒體暴炒之時,發(fā)表大而化之的議論,事后卻不將自己的議論以考生的作文實際進行起碼的檢驗,進行嚴肅的分析,以致十多年后和十多年前一樣媒體上充滿了大量的老生常談。文化明星胡言亂語者有之,空有其名的權威泛泛而論有之。不研究新現(xiàn)象,不分析新問題,以致對于積重難返的流弊熟視無睹,成為頑癥。要改變這種狀況,是根本的辦法是,對高考作文命題作長期的系統(tǒng)的、不間斷的研究,在理論和歷史實踐兩個方面作出經驗的總結,對陳舊的觀念進行批判,在此基礎上進行新理論的建構。這不是一兩個人所能完成的任務,起碼應該是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歷史使命。筆者不過是有志者之一。
孫紹振
一
十多年來,高考作文題一出來,媒體雖眾訴紛紜,然大抵聚焦于其開放性和導向性。這里顯然反映了某種歷史的進步。命題開放性,針對的是命題的主題強制性。材料性和話題性命題的出現(xiàn),乃是對基礎教育改革前此等弊端的反撥。十多年來,在理論上取得共識的是,第一,立意的自主性、獨立性,第二,從感情抒情走向理性議論。基于此,評價命題的準則也漸趨一致。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存在著兩個問題,首先,命題的優(yōu)劣,并不完全是個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考生的實踐,這方面似乎嚴重地被忽略。毋庸置疑的是,開放性命題自然有利于激發(fā)考生的潛在能量,封閉性命題肯定會窒息考生的個性自由發(fā)揮。其次,從考生來說,最為關鍵的是,不論優(yōu)秀命題,還是有缺陷,甚至是劣等命題,都是別無選擇的。十全十美的命題是罕見的,就是在有缺點的命題面前,也只能回避其缺失,發(fā)揮其優(yōu)長,盤活自己最大的潛在量。從考生的作文實踐來評價命題的優(yōu)劣,在理論上有重要意義。畢竟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客觀的實踐,在客觀實踐尚未來得及充分顯示之前的評論,從最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說,只能是某種假設。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的演繹并不能證明理論的真實性,這一點馬克思早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說得很清楚了。“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盵1]實踐真理論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對此,我們長期缺乏應有的自覺,每每自覺不自覺地以自己未經實踐檢驗的理論為真理。
基于此,反思去年全國命題1,就很具有啟發(fā)性。該命題的核心是父親駕車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兒出于生命安全考慮,乃以微信舉報,交警對其父進行責罰和教育,并發(fā)布公報。題目要求考生以多種形式發(fā)表意見。本來命題中親情從屬法制的指向性是很鮮明的,我自己寫的評論中就提出,“出于生命安全考慮”導向性太強,開放度不足。但是,后來看到一些優(yōu)卷,深感聰明的考生回避了題目將一般違章上升到“生命安全”的極端,從不同角度,以不同身份寫信,如,對父親進行勸導,不能怪女兒不講親情;與交警商榷是否有必要將此等具有隱私性質的事情加以公開?,鼓勵女兒的作為,但是,建議其注意方式。所有這些實踐都超出了我當時的評論,我不能不承認,我當時的評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這就給了我兩點啟示,第一,我的評論應該有所修正補充,第二,評價文題的優(yōu)劣,不能離開考生的作文實踐。最雄辯的評價應該是在評卷以后。但是,目前的媒體的運動規(guī)則,卻是搶在閱卷之前,搶時效,博眼球,就是媒體的價值,而實踐卻不能搶時間,沒有相當的時間,矛盾的各方面不能充分顯現(xiàn)。對命題的準確評論,不但要在本屆閱卷之后,有時,還要在多年的實踐之后。二者的規(guī)律是矛盾的。這一點不是我們一下子能夠改變的。但是,也不能因而停止早期的評論,只是要清醒地看到當下評論的局限性乃是理論所不可避免的預計性。雖然不能立即與當下考生作文實踐相結合,至少應該結合此前的考生寫作成敗。因而,不能滿足于孤立地就題論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考生吃透考題的潛在含量。不管是優(yōu)秀的,還是水準不高的命題,考生的任務乃是發(fā)揮出潛在的、可能的深度來。就是很優(yōu)秀的命題,其優(yōu)長往往也不在表面,而在其深層?忌绮荒苌钊肜斫,很難避免滿足于平庸的,沒有競爭力的老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68874.html
相關閱讀:高考語文考綱改革中學舉辦語言文化節(jié)“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