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有法而無定法”對與一個數學教師來說,單一的教學方法只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從而對數學失去興趣,極不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為此教師要熟悉各種教學方法,靈活地運用各種教法,在教學中融入藝術。從而適時地創(chuàng)造性地不斷變換教法,使學生對教學有崇拜感,對數學課有熱情。
一、在數學教學中滲透語言藝術
教學語言是師生雙方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載體,親切、感人的教學語言最能使學生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最能喚起學生的熱情,從而產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有的教師唯恐學生“消化不良”,講課語言繁瑣羅嗦,面面俱到,其實這種做法法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點和理解知識間的聯系,更不利于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語言必須服從于教學規(guī)律,采用最優(yōu)教學方法,放心大膽地讓學生思考、討論、猜想、總結,教師的語言只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同時語言要幽默,增加趣味性。在數學教學中巧妙地運用幽默,可使教師的講課變得風趣、詼諧、睿智,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有助于學生去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識。如講有理數的運算,學生往往不注意先確定符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幽默他說:“有理數的運算,先問一問你的得數,有沒有姓?若有,它是姓‘正’,還是姓‘負’?”這樣抓住問題的要害,利用流暢幽默而風趣的語言答疑,總比直接給出標準答案好得多吧!
二、在數學教學中感受數學應用與實際的美
數學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我們也一直提倡“數學生活化”,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立足學生生活環(huán)境,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使他們從實際中體驗數學之美,學生便能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身臨其境地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踐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著推動作用,只有親身體驗,用數學知識進行實踐,進行應用,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真正體驗數學美的價值所在。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講解一些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子,使學生經常體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增強“數學是科學的大門和鑰匙”的認識,強化學習興趣古希臘歐幾里德的《幾何原理》建立了一個美妙的平面幾何體系,兩千多年來獲得了多少的贊嘆,以致一些大科學家稱它為“雄偉的建筑”、“壯麗的結構”、“巍峨的階梯”。 而建立在完備的希爾伯特公理體系的幾何,基礎之牢固,結構之嚴謹,內容之豐富,使這“雄偉的建筑”更加富麗堂皇,但若稍改變基礎—歐幾里德幾何和第五公設,又成了另外的宮殿—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還有前面提到的“黃金分割”,等等。。
三、在數學教學中感受圖形的美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會數學圖形給生活帶來的美。如:對稱美、相似美……對稱美是數學美的一個重要特征。數學教材中有許多對稱的素材:數軸、對稱式、對稱圖形等都給我們美的感受,教學時要注意結合生活實際。如講授等腰三角形一節(jié)時可用現實生活中的房屋人字架導入新課,使學生由現實中的對稱美來體驗數學中的對稱美。幾何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圓都呈現出對稱美。圖形的相似也構成了數學的美,在教學法中教師要不斷幫助學生感受數學中的美,讓學生去欣賞數學中的美,并讓數學的美回歸生活。
四、在數學教學中體會空間想象的美
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發(fā)展,與其數學思維品質的完善程度緊密相聯。可以說,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是提高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突破點。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思維的深刻性,就不可能準確地解釋圖形信息、正確地進行推理、判斷;沒有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就不可能對非圖形信息與視覺信息進行靈活的轉換與操作,無法想象運動變化的空間。培養(yǎng)空間想象能力的重要方法是加強空間想象的訓練。在教學中提出一些能引起學生空間想象思考的問題。例如:探究三個平面把空間分成幾個部分,立方體的平面展開圖的所有形式等,這些練習對提高空間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有效的。
總之,只要把藝術與數學結合起來,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彩,只有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深挖數學的內在之美,運用美的教學內容,選擇美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美的教學情境,搞好數學美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變學生“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積極進取的氣氛中學習數學,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74209.html
相關閱讀:小議數學教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