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歷史意識是指人類對于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系列發(fā)展變化現(xiàn)象與其本質的認識,是一項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繼承并改進歷史使人類不斷發(fā)展、進步。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尚未成熟,在這一時期引導其提升歷史意識、正確利用歷史意識,對其日后的學習與發(fā)展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學生歷史意識的增強是中學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下面筆者從提升學生歷史意識與促進初中歷史教育兩個方面對初中歷史教學進行討論。
一、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
1.教師主講,培養(yǎng)歷史意識。
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歷史中記載著先人前輩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足跡,其中多有借鑒意義,就個人品德培養(yǎng)來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從這些名人事跡中,我們會收獲某種生活的啟示,比如直面挫折的勇氣,堅定的信念,樂觀的精神,鍥而不舍的激情,等等;就社會發(fā)展進程來說,杜牧創(chuàng)作的《阿房宮賦》:"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道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諦,得民心者得天下,歷史的進程都是由群眾推動的。諸此種種還有很多,歷史中蘊含大智慧。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將這樣一種價值觀念灌輸給學生,使學生明白歷史意識的重要性,從主觀上產生重視歷史學習的意愿。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教師起關鍵性作用。
2.設置課堂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質疑教材。
明確歷史意識的重要性,等于為學生的歷史課程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對于一門學科的學習,雖然教師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僅僅依靠教師的灌輸是遠遠不夠的,F(xiàn)如今,由于歷史教材中的內容比較死板,老師也常常為書中的內容所局限,所以需要學生有自己的學習思路、有自己的思想意識。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做到對所學到的歷史知識融會貫通,進而對所學習到的歷史知識、歷史意識加以實際應用。通過讀一些名人傳記、歷史大記事、野史等,都可以極大地豐富歷史內容,變單一片面的歷史觀點為多維立體的觀點。考慮到這一點,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安排一些自由討論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再由小組選派代表在班級范圍內發(fā)言。期間,教師可鼓勵學生質疑教材的論述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另外,教師需根據學生的發(fā)言狀況給出評價和建議,以便學生沿著正確的意識方向更好地進行歷史學習,通過一系列自主活動,激發(fā)學生課外自主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歷史意識,提升歷史學習水平。
3.自由提問,即時解答。
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隨時進行有秩序的發(fā)問。因為歷史意識是一種思想觀念,需要有連貫性,一旦存在疑惑,就無法繼續(xù)進行下一步的學習。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發(fā)問給出言簡意賅的回答,從而實現(xiàn)在短時間內解答學生的提問。這樣既不影響課堂進度,又能解決學生的疑惑。由此可見,"自由提問,即時解答"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
二、課后輔助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
1.適當?shù)恼n后作業(yè)。
增強學生歷史意識,促進初中歷史教育教學,課堂教學活動固然重要,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適量的課后輔助教育能夠收到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根據當堂課的教學進度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課后作業(yè)。這種作業(yè)不一定必須以書面形式完成,可以是閱讀一些與課程相關的歷史讀物,觀看相同系列的歷史影片并完成相應的觀后感,也可以是做一系列與教學進度相關的歷史性質調查報告,等等。只要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后學習項目都可以作為課后作業(yè)。這樣,在完成豐富多彩的課后作業(yè)過程中,學生一方面能夠進一步鞏固現(xiàn)階段所學課程內容,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對歷史科目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強歷史意識,從而促進歷史教育的發(fā)展。
2.教師隨時答疑。
雖然在課堂上教師會及時對學生的提問給出簡要明晰的解答,但畢竟課堂時間有限,要對每一個學生的疑惑都給出詳細的解答難度相當大。針對這種情況,建議教師犧牲部分課后休息時間,允許學生隨時到辦公室對學科內容進行提問,教師即時給予解答。這種做法看似會在一定程度上占用教師的辦公時間,實際上不然。通過教師的詳細講解,學生能夠對學習內容有更好的掌握,進而在接下來的課程學習中取得好的學習成果。這從某種角度講,對教師的教學也是很有益的。
三、課外教育活動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
1.邀請名家臨校做歷史報告。
教師備課通常是借助相關書籍與網絡材料完成的,其所能夠達到的教學目標不外乎是將課本上的教學內容以更加形象易懂的形式傳達給學生。而相對的,對于那些實際歷史思想,沒有過實踐經驗的教師是沒有辦法還原出當時人們的歷史心態(tài)的。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參與一些還原歷史的活動解決此問題。例如,在講解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一系列歷史知識內容時,學?梢匝堃恍┩诵萃宋榈母锩细刹康叫_M行報告會演,從而為學生還原真實可感的歷史思想情感。
2.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影片。
聽老干部作報告只能夠解決近代史部分的問題,而對于民國以前的相關史實,我們是無法通過真人講述的形式呈現(xiàn)的。對此,學?梢越M織學生觀看相應的影片,從而通過現(xiàn)代科技手段以更為形象的形式為學生還原歷史情結,讓學生品味當時的歷史,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
3.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活動。
通過課上學習與課下鞏固,學生對于歷史這門課程的學習已經基本完成。下一個階段就是要對其實際學習成果進行檢驗。檢驗實際學習成果有很多方法,試卷考試是一方面,以此方法可以更直觀地檢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但這種檢驗標準畢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偶然性。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學校可以定期安排歷史知識競賽活動對學生的歷史學習狀況進行檢驗。
總而言之,觀照歷史,自會生出一份智慧,在歷史興替之中,可以獲得某種有益的借鑒,這對中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將會產生深遠影響,這種影響是隱形的卻是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只有教師在課堂教學或者課外活動組織過程中,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才能夠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76537.html
相關閱讀:高一歷史學習心得體會及方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