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學與美學的局部性整合,提高歷史教學效果。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無所不有,無所不容。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經常會發(fā)現(xiàn)同一教學事件中所涉及的不同學科內容,為了更好地為歷史教學服務,我們應該把不同學科內容恰到好處地、有機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學中。例如講述歐洲文藝復興中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時,我把美術與歷史進行了有機的整合。俗話說"術業(yè)有專攻,隔行如隔山"。本人對美術知識不甚了解,于是請來了我校的美術老師與我一起完成這一部分教學。
[案例1]"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教學片段
美術老師帶領學生從構圖、技法、人物表情三方面欣賞這幅畫。
1、構圖:符合審美者、欣賞者的基本審美要求,即黃金分割的規(guī)律。
2、技法:達;芬奇采用一種新的技法,即"薄霧法"來畫人物的背景,蒙娜麗莎的臉部、胸部和手作為畫像的主體部分,筆調柔和、刻畫細膩,表現(xiàn)出富有生命力的肌體,可是輪廓線消失在若有若無之間,使蒙娜麗莎如罩在一層薄霧中。采用這種藝術手法處理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使背景具有三維空間的效果,符合人的視覺效果。
3、人物表情:畫面上的人物表情含蓄、內斂,氣質高雅,表現(xiàn)出當時意大利上層女性的美。畫面雖然保留著寧靜、端莊的古典畫風,但是在內容上已賦有新時代的意義了。作者敏捷地抓住對象一剎那間微笑的表情,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消除中世紀繪畫中那種抽象畫中的呆板、僵冷的面孔,畫出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就是相隔幾百年后的今天來看這幅肖像也覺得有栩栩如生的動人之處。(向學生展示兩幅畫)
美術老師從美學角度介紹完后,我向學生提問"這幅肖像與中世紀西歐繪畫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學生回答說"繪畫的對象是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不再是中世紀的呆板、僵冷的面孔,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反對神學"、"符合欣賞者的審美要求,也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最后我總結說"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潮就是歐洲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humanism)"。利用美術的知識,學生更容易地理解什么是"人文主義",起到了輔助歷史教學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教師在整合設計過程中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合理銜接。學科間的整合不是兩門或幾門學科的簡單合并,而是幾種知識的相互融合。因此在整合時不僅僅是幾個老師的輪流上陣,必須要注意不同老師講授不同學科知識間的合理銜接,否則不僅達不到綜合的目的,而且原先單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也不能保證了。在本課例中就是通過問題"這幅肖像與中世紀繪畫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把美學與歷史學合理銜接,自然過度。
2、協(xié)同教學。對大多數(shù)學科出生的教師來說,跨領域教學可能會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每一學科都有它的專業(yè)性,并非接受幾個小時的研習就能替代。為了避免產生能力不足的恐慌,不同學科教師之間建立一種協(xié)同教學關系,相互交流,了解彼此學科的關聯(lián),共同研究設計教學,協(xié)同行動以發(fā)揮合作的效能。
3、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容易學科整合的情境,從而達到更好的整合效果。此課例中我與美術老師利用幻燈片向學生出示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和中世紀西歐的宗教畫,我們之間的學科整合就圍繞這兩幅畫展開,達到自然整合的效果。
二、 以歷史為主線的多角度整合,培養(yǎng)多維思考的習慣與技能。
課程整和不是搞課程花哨。當今社會日趨復雜,各種問題必須從整合的觀點,通過科際合作來解決。例如學生與社會共同關注的"巴以沖突"熱點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引導學生多維度地分析"巴以沖突"的根源。全班同學按自愿原則分成五組,搜集所需材料,探究原因。
第一組:地理探源(概況、水資源和石油資源)
第二組:宗教淵源(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第三組:歷史根源(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zhàn)爭)
第四組:國際主要政治力量對巴以問題態(tài)度及原因(美國、俄羅斯、阿拉伯聯(lián)盟、歐盟、中國等)
第五組:領導人個人因素(阿拉法特、沙龍等)
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全組分工合作,制成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在課堂上展示。教師總結為"從大家的展示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印象,巴以沖突絕非一句誰對誰錯就能解決的,這里面摻雜了宗教的難舍情結、歷史的血淚情仇、資源的合理分配、大國的戰(zhàn)略利益等太多太多的因素,形成一個看似解不開的死結,巴以沖突不斷升級。"學生從歷史、地理、宗教、政治等多角度探究巴以問題的根源,培養(yǎng)了學生多維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復合化。但是,在整合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主題選擇。由于此類型課45分鐘都是由主題帶動的,因此教師必須選擇學生關心、感興趣的主題,且難度適中,才能帶動學生主動參與,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和動機,否則是空洞、毫無意義的。如"巴以沖突"是當今國際社會一個熱點,但是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對此有興趣。
2、整體認知。學生從歷史、地理、宗教、政治等不同視點作點狀透入后,老師要幫助學生把點連成面,完成對主題的整體把握,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上是本人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兩次學科間整合的嘗試。在試驗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歷史教學如果融入地理、美學等多元因素,會更好地完成歷史教學目標,使學生在文學的形象中認識歷史,在地理的位置中理解歷史,在美學的斑斕中享受歷史,培養(yǎng)了學生綜合能力,這是"二期課改"的方向,也是未來教育的趨勢。但是我也發(fā)現(xiàn)自己是歷史學科出生,在運用其他學科知識時候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我們在第一線的老師要提高自己綜合知識的水平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多與其他老師合作,同時不斷給自己充電,拓寬自己的視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78433.html
相關閱讀:必看:這條學習經驗必將影響無數(shù)文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