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枝加葉” 讓歷史教學不再枯燥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近年來,利用材料進行教學因其良好的實用性受到推崇。這一教學方式以在教學過程中添加相應的文字、圖表材料為手段,對教材內容進行解釋、補充,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問題的提出:為什么要在歷史教學中添加材料

1.這是史學研究的方法之一,更是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史料是史學研究的載體,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最基本的史學研究方法之一!镀胀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利用材料進行教學正是要讓學生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2.彌補教材的不足,幫助學生理解的需要。中外歷史雖浩瀚如煙,教材卻是精簡的,其中結論性的內容相對較多。學生在學習時更多是在接受結論,而缺乏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如果教師在課上適當?shù)匮a充一些材料以引出教材的結論,就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理解。如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三省的職能及運作,可以補充如下材料:"唐初,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付門下;蛴形串,則門下繳駁,又上中書,中書又將上,得者再下中書,中書又下門下。若事可行,門下即下尚書省。尚書省但主書填'奉行'而已。"——《朱子語類》

3.彌補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足,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需要。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往往使課堂死氣沉沉,學生昏昏沉沉。如果在教學中補充相應的課外材料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再設計問題要求學生的參與,既能改善課堂氣氛,更有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在介紹英美代議制時,可以引用這樣一段對話:"總統(tǒng)先生,人們關心的是你在何種程度上不經(jīng)國會批準而能采取行動,而你不必為內閣所困擾。而另一方面,我從不為議會所困擾,但我事事都得與我的內閣商量并獲得內閣的支持。"由于是真實的事件,學生必然感興趣。而教師接下來可以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如:"我"和"總統(tǒng)先生"分別是哪國人?為什么?這兩國的代議制有何不同?等等。讓學生活學活用,真正去理解該知識點,而不是死記硬背。

4.適應高考題型變化的需要。各省的高考題型基本上都分為兩種:選擇題和材料解析題。材料解析題顧名思義已經(jīng)無需贅言,而選擇題在近些年明顯呈現(xiàn)出材料化的傾向,或是文字材料,或是圖表,儼然就是一道道小型的材料解析題,而且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以2011年部分地區(qū)的高考卷為例。

鑒于此,一線教師必然要對學生加強訓練,而課后練習式的單純訓練,哪比得上課堂上的潛移默化。

二、方法的嘗試: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添加材料

1.材料的選擇?梢栽诮虒W中應用的材料很多,按照用途一般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對教材觀點進行印證的材料,便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如在介紹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時,展示圖片,能讓學生深刻理解何為"少數(shù)人的民主"。

第二類,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的材料,使相關知識體系更加完整。如教材在介紹反經(jīng)濟全球化運動時,只用了一張圖片,而學生根據(jù)課本的內容"發(fā)達國家……成為經(jīng)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對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來說……處于劣勢和被動的地位",往往認為,反經(jīng)濟全球化運動只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這時,補充如下兩則材料:材料一:2008年1月1日,墨西哥4種農產(chǎn)品玉米、大豆、蔗糖和奶粉市場對美國、加拿大完全開放。1月31日,墨西哥農民舉行大規(guī)模示威,要求政府……重新談判!孕氯A網(wǎng)。材料二:2004年9月,西班牙發(fā)生不法分子焚燒華商鞋店事件。有人打出標語:"把埃爾切(西班牙制鞋業(yè)中心)所有亞洲鞋子都趕出去。"——摘自新浪網(wǎng)。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都出現(xiàn)了反全球化運動,進而引發(fā)思考:發(fā)達國家既然是最大的受益者,為什么還要反全球化呢?這時教師再展示一則材料:大眾汽車制造公司的新型車"POLO",雖然是在沃爾夫斯堡(德國城市)組裝的,但是幾乎有一半部件來自國外。……單是在德國汽車制造部門中,從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萬個工作崗位。——摘自新浪網(wǎng)。學生就不難發(fā)現(xiàn),發(fā)達國家受到發(fā)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的沖擊。反之,發(fā)展中國家則受到發(fā)達國家高新技術壁壘的沖擊。這樣有關反經(jīng)濟全球化運動的內容學生掌握的就更加全面了。第三類,與教材觀點相反的材料,幫助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例如教材中寫道羅斯福新政使美國逐漸走出低谷,度過大蕭條。這時教師補充如下材料:……"羅斯福新政戰(zhàn)勝大蕭條"的說法的確有漏洞。大蕭條的一個重要標志是高失業(yè)率,但是羅斯福新政在這方面卻收效甚微,1931年美國失業(yè)率是15.9%(大蕭條之前是3%左右),到1939年仍停留在17.2%!腿司鵊DP來說,1939年美國的人均GDP仍低于1929年!獎㈣ぁ读_斯福新政不是戰(zhàn)勝了大蕭條而是延長了大蕭條》。材料二:最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挽救了羅斯福和他的新政:戰(zhàn)爭開設了工廠,創(chuàng)造了工作機會,從而結束了大蕭條的噩夢。——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也有人認為是二戰(zhàn)使美國度過了大蕭條,進而進一步思考:這種觀點是否有其合理的一面呢?對照材料不難發(fā)現(xiàn),在戰(zhàn)爭需求的刺激下,美國開設了大量工廠,為工人創(chuàng)造了工作機會,這是有利于度過大蕭條的。兩種觀點的對比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問題,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教材。第四類,與時事相關并與教材相聯(lián)系的材料。用途: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樹立古為今用的觀念。如當前的房價調控、城鎮(zhèn)化建設和戶籍改革,可與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人文主義思想、工業(yè)革命與城市化等相聯(lián)系。其實每年都有很多事件與教材內容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而且時事熱點往往也是命題者的寵兒,一線教師尤其是不能忽視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80223.html

相關閱讀:高考歷史第一輪復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