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練習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我們也必須在學數學中學會練習。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培訓能力的必然途徑,也是讓學生在“做”中體驗數學樂趣的基本策略。因此組織有效的練習是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

  組織有效的練習即對練習的內容、形式、數量等進行周密的考慮,使練習真正起到既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能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組織有效的練習要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各個方面得到提升和發(fā)展。

  一、突出重點??練習要有針對性

  練習的目的最終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設計的練習必須緊扣學習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突出重點,解決難點,要練在點子上。那種盲目的、機械的、重復的練習往往是無益的。我們在設計練習時要有針對性,要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練習,要集中地、強有力地、有效地體現練習的意圖。其次,在鞏固時,還應針對學生學習中的薄弱之處設計專項練習。根據作業(yè)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專項習題的設計,啟發(fā)學生自己進一步理解法則,使得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薄弱的知識點.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啟發(fā)思維??練習要有思考性

  教師要從練習中挖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因素,使學生通過訓練,在受到啟迪形成思路的同時,思維能得到發(fā)展。新課程要求學生能夠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地掌握知識。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又并非一種獨立的特殊能力,它是在一定的知識結構基礎上以發(fā)散思維能力為核心、集中思維能力為支柱的諸能力的組合。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可采用如下途徑:例如:一法多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異中求同,同中求變,即通過問題的轉化、變更和改造使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可以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及思維的靈活性。對課本上的例題、習題作適當的變形,一題多變、異中求同,同中求變,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而且可以深入挖掘它的豐富內涵,從而發(fā)現解決數學問題的金鑰匙。

  三、循序漸進??練習要有層次性

  練習的內容應考慮到知識的前后聯系,練習的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做到練有層次,練有梯度。

  1.基本練習,也就是模仿性練習。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一些簡單的、與基本概念雷同的題目。這種練習可以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所學內容,還存在什么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新知識的再現,促使知識內化,解決學生一個“懂”字。

  2.發(fā)展性練習,也就是變式練習。一般以學生獨立完成為主,練習一些稍有變化的、比教學內容稍有發(fā)展的題目。這種練習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探求知識的實質或突破教材的難點,促使學生把知識同化后納入知識結構并轉化為技能。

  3.綜合性練習,也就是深化、提高性練習。一般要求學生盡量會做,但不強求人人都會。主要練習一些新舊知識結合,或巧用新知識的難度較大的問題。

  這種練習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深度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境界,解決學生一個“活”字。練習有層次性,可以避免把學生“一棍子打死”,使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讓他們體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悅,逐漸樹立學習信心,并形成良性循環(huán),激發(fā)學生愿學、想學的興趣,消除厭學、厭練的情緒,從心理上消除負擔。讓成績中下的學生也能在數學課堂中完成一些問題。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進步,更多地肯定他們的成績,鼓勵成功,鼓舞信心。

  四、激發(fā)興趣??練習形式注意多樣性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心理學也認為: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活動的傾向。我在教學中心對稱圖形時,利用打撲克牌講解那些牌的圖案是中心對稱圖,同學們興趣盎然,完全沒有疲勞的感覺,有的同學回家后,對著撲克牌研究了兩三個小時,學生們樂在其中。可見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可以在課堂練習中主動地、輕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練習中來,這樣有助于學生知識能力的提高!安势敝械臄祵W”、“哥尼斯堡七橋”、“棋盤上的谷粒”、“四色問題”、“抽屜原理與電腦算命”等都成了學生們熟悉的數學故事。把做人的道理、做學問的道理寓于生動的數學故事情節(jié)之中,減少了枯燥的說教,學生們在拓廣知識面的同時,思維得到了啟迪,品質得到了矯正,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81747.html

相關閱讀:數學老師談: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