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地理區(qū)域-北方地區(qū)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地理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中國四大地理區(qū)域-北方地區(qū),以下就是全文閱讀,歡迎大家跟小編一起學習。

北方地區(qū)

面積

約占全國的20%

人口約占全國的40%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800毫米之間土壤“黑土地”(東北平原);“黃土地”(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地形以平原為主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耕作方式以旱地為主資源和能源煤炭和石油資源豐富文化梆子、秦腔、天津快板、山東快板、二人轉等生活民居代表有北京四合院、黃土高原的窯洞等飲食

面粉類為主

地理位置  北方地區(qū)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qū)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qū),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山東。

人口和民族  面積約占全國的20%,人口約占全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居住在東北的滿族、朝鮮族等。

地形  北方地區(qū)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最完整的二個大平原。東北平原位于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之間,主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三部分組成。華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淮河以北,東面瀕臨海洋。華北平原是地質歷史時期黃河、海河所挾帶的泥沙沉積作用形成的沖積平原。黃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烏鞘嶺以東、長城以南、秦嶺以北之間的地區(qū)。這里的黃土是地質歷史時期風力沉積作用堆積而成的。那時,強勁的偏北風吹揚起沙塵南下。隨著風力減弱、沙土沉積、形成了平坦高聳的黃土源。后來隨著植被遭到大規(guī)模破壞、疏松的黃土容易遭受沖刷。水土流失嚴重,形成了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黃土溝谷、黃土梁、峁)。黃土高原、華北平原被稱為是“黃土地”。

降水情況  北方地區(qū)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 7、8兩月,多暴雨,此時河水暴漲,河流易泛濫成災; 而每年的春季少雨,常有干旱(春旱嚴重,夏季暴雨)。 北方的高溫少雨,也是人們的一個熱門話題,今年3到5月,全國平均氣溫創(chuàng)下1961年以來的同期最高,特別是北方地區(qū)氣溫持續(xù)偏高。從2月開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qū)降水持續(xù)偏少,連續(xù)4個月總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華北、西北地區(qū)不足5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別是2到4月,北方地區(qū)平均降水量僅23毫米,為建國以來最少。高溫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區(qū)土壤墑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春旱。

1992年以來,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別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區(qū)降水持續(xù)偏少,土壤底層墑情已經很差。這時,在拉尼娜現(xiàn)象影響下,我國北方地區(qū)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濕氣流相對較弱,再加上冷暖空氣配合不利,此消彼長,一直沒能在北方地區(qū)形成理想的降雨條件,由此出現(xiàn)了持續(xù)少雨干旱的天氣。

編輯本段氣候特點  我國北方地區(qū)主要是溫帶季風氣候,局部地區(qū)是高原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平均氣溫均低于0攝氏度。

高原氣候是在海拔高、地面廣、起伏平緩的高原面上形成的氣候。我國北方高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和,特點為:

①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氣、水汽、塵埃等隨之減少,太陽直接輻射增強,紫外輻射增強尤為明顯;但有效輻射也增大。在有積雪的高原面上,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輻射減少,故凈輻射比同緯度平原小;

②氣溫低,日較差大,年較差小;

③降水在濕潤氣流的迎風面上增多,在高原內部和背風面大大減少;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

④風力大。

還有如下特點:

一、 低壓缺氧 。大氣壓隨高度而變化,組成大氣的各種氣體的分壓,亦隨高度而變化,即隨高度增加而遞減。氧氣分壓也是如此。高原地區(qū)大氣壓降低,大氣中的含氧量和氧分壓也隨之降低。

二、 寒冷干燥 。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漸下降,一般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約6℃,有的地區(qū)甚至每升高150米可下降1℃。高原大部分地區(qū)空氣稀薄、干燥少云,白天地面接收大量的太陽輻射能量,近地面層的氣溫上升迅速,晚上,地面散熱極快,地面氣溫急劇下降。因此,高原一天當中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之差很大,有時一日之內,歷盡寒暑,白天烈日當空,有時氣溫高達20-30℃,而晚上及清晨氣溫有時可降至0℃以下,這亦是高原氣候一大特點。

三、 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高原空氣稀薄清潔,塵埃和水蒸氣含量少,大氣透明度比平原地帶高,太陽輻射透過率隨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

資源優(yōu)勢農作物  北方地區(qū)的農作物主要以旱地為主,因氣候關系,長城以北種植春小麥(不能越冬)、高粱、大豆等,作物熟制為一年一熟。而長城以南則主要種植冬小麥(可以越冬),還可以連種玉米、棉花、谷子等作物,作物熟制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本區(qū)盛產溫帶水果,比如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地方特產也很豐富,著名的有東北“三寶”(人參,鹿茸,貂皮),洛陽牡丹,蘭州白蘭瓜等.

能源  北方地區(qū)煤炭、石油資源豐富,建立了山西煤炭、大慶石油等工業(yè)基地。

煤炭資源:以山西(“煤海”)、陜西、內蒙古中中心的煤炭能源基地.

主要煤田:山西——大同、陽泉、平朔,陜西——神府,內蒙古——準格爾、霍林河、元寶山、伊敏河,河北——開灤、峰峰,山東——兗州,河南——平頂山,黑龍江——鶴崗、雞西、雙鴨山,遼寧——阜新、撫順,安徽淮北,江蘇徐州。

石油: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

主要油田:黑龍江——大慶,遼寧——遼河,河北——華北,山東——勝利,河南——中原,天津——大港。

鐵礦: 主要分布在遼寧、冀東。

主要鐵礦區(qū):遼寧——鞍山、本溪,河北——遷安

點擊下一篇繼續(xù)閱讀學習中國四大地理區(qū)域-南方地區(q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81900.html

相關閱讀:三峽水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