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城市多數(shù)在“河右”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洛陽古城位于黃河右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

左河右路,前池后山是理想居住環(huán)境。


筆者與城市規(guī)劃專家探討古今中外城市規(guī)劃問題,其中談到,在北半球,大部分城市都建在江河的右岸(當背對來水時,左手邊為河左,右手邊為河右),這是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很值得我們?nèi)ド钊胩接懞脱芯俊?p>先看看國內(nèi)的情況:蘭州、西安、洛陽、鄭州、開封、濟南等城市位于黃河右岸;重慶、岳陽、蕪湖、南京、鎮(zhèn)江、常州、無錫、蘇州、上海等城市位于長江右岸;哈爾濱、佳木斯位于松花江右岸;丹東位于鴨綠江右岸;淮南、蚌埠位于淮河右岸;廣東的河源位于東江右岸,清遠位于北江右岸,汕頭位于韓江右岸;臺北位于淡水河右岸,臺中位于大肚溪右岸,高雄位于高屏溪右岸……

約七成大中城市在河流右岸

再看看世界各地的情況:埃及首都開羅位于尼羅河右岸;韓國首都首爾位于漢江右岸;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位于伏爾加河右岸;越南首都河內(nèi)位于紅河右岸,胡志明市位于西貢河和同奈河右岸;柬埔寨首都金邊位于湄公河右岸;加拿大首都渥太華位于圣勞倫斯河支流渥太華河下流右岸……

據(jù)統(tǒng)計,北半球的各大中城市有七成左右位于河右地區(qū)。不符合這個“規(guī)律”的部分城市,要么橫跨河流兩岸,要么位于河流的凸岸,海港城市另當別論。

對于江河右岸地區(qū)通常比左岸地區(qū)更適宜人類居住這一現(xiàn)象,中國古代先哲早有認識。在游牧時代,人們就發(fā)現(xiàn)溪河右邊和河流凸岸水草茂盛,在這些地區(qū)放牧的牛羊特別肥壯,不易生病,而在溪河的左岸和凹岸地區(qū),水草稀疏矮小,在該區(qū)放牧的牛羊也瘦弱一些,因此人們經(jīng)常聚居在水草豐美的河右地區(qū)。進入農(nóng)耕時代后,人們“依高而居”,“依水而居”,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等的氏族部落遺址,很多就坐落在河流右岸的高地上。

古人知道江河兩岸“氣場”有別

大約5000多年前,中國的人文始祖伏羲氏,以“河圖”、“洛書”為藍本始創(chuàng)八卦,揭示了宇宙陽氣順時針左旋和陰氣逆時針右旋規(guī)律,給后人很大的啟示,對江河兩岸“氣場”的差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堪輿學產(chǎn)生后,古人根據(jù)“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的原理,認識到江河右岸因水足而“氣盈”,而左岸因水弱而“氣虧”,并由此得出“河右為吉,河左為兇”的結論,成為后來建城擇地的準則。對于住宅而言,左有河(宅居河右)、右有路、前有池、后有山的環(huán)境也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擇地模式。

“河右為吉,河左為兇”的環(huán)境觀有沒有科學依據(jù)呢?地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地球自西向東逆時針轉動時(堪輿學認為這是陰氣的根源),北半球內(nèi)部因“慣性作用”,產(chǎn)生一股“右向”的偏移力,這股力量使北半球所有河流的右岸被水流擠壓得較嚴重,產(chǎn)生堆積,進而集結了大量對生物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zhì),使得右岸地區(qū)“生氣”聚集,草木茂繁,形成適宜人類生存繁衍的宜居環(huán)境,相對而言,“河左”地區(qū)因不受地球“右偏力”的作用,被水沖刷的程度較輕,地勢平緩,土地微量元素和礦物質(zhì)的含量不夠豐富,“生氣”不聚,草木稀疏。

河右地區(qū)陰陽兼?zhèn)淝移胶?p>堪輿學認為,宜人居住的環(huán)境不僅要“生氣”旺盛,還要陰陽平衡。學者張惠民從陰陽學角度指出,居于河右者,河水一定是沿順時針方向流動的,因水流與順時針左旋陽氣同向而使陽氣加強,與逆時針右旋陰氣反向而使陰氣減少,但又因地球“右偏力”造成右岸水足而使陰氣得以彌補,因而右岸是陽氣足陰氣也不虧,陰陽兼?zhèn)淝移胶猓粗幼蟀蛾枤獠蛔汴帤庖蔡。因此,古人一般擇河右而居。地理教師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87784.html

相關閱讀:“模擬旅游”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