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教學中對數(shù)學教學的反思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自從教育部實行新課程標準以來,我認真學習新的課程標準,努力鉆研新的教材,虛心向老教師們請教,廣泛聽取他們對我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我有意識對課堂教學進行一系列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在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思考著,并且努力實踐著自己的思考。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xiàn)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教學觀念,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xiàn)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首先應該關注什么?我想用六個字來概括:一是“學生”,心里有學生;二是“發(fā)展”,學生的發(fā)展,也包括教師自身的發(fā)展;三是“過程”,即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老師引導學習的過程。這三個方面的核心是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要處理好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按照建構主義的理論,教材只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條線索,并非教學活動的圣經。教師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fā),對教材進行科學合理的處理和調整,符合學生具體情況的我們可以參考,不符合的我們可以完善或者改組教材,甚至自己重新進行設計,這就是參與課程設計,這是很重要的。大家經常說,“課本、課本,教學之本”,實際上學生才真正是“教學之本”。

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fā)現(xiàn)“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xiàn)。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xiàn)交流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師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是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tǒng)的“教書匠”的表現(xiàn),“用教科書教”才是現(xiàn)代教師應有的姿態(tài)。例如華師大版初一數(shù)學(下)6.3實踐與探索p14 ,t?2這是一個有關形狀體積變化的問題。教材中只是作為一個練習題出現(xiàn)并沒有類似例題,我針對這類問題設計了一節(jié)課。課上我沒有急于讓學生馬上去做,而是找來兩只一大一小的兩只圓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滿水,開始做實驗。通過實驗引發(fā)了學生探索欲望,學生根據(jù)實驗情況找到了解決此題的幾種方法。再比如講解p15 ,問題2儲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稅問題。我在教材的基礎上設計了幾個實際生活中碰到的問題讓學生課前到銀行去詢問和調查,課上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調查成果,用實例引發(fā)了學生學習欲望,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chuàng)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開發(fā)教材,現(xiàn)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像的內容,以發(fā)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如華師大版初一數(shù)學(上)p14 關于幻方的閱讀材料以及p122身份證號碼與學籍號的課題學習。對于這些知識我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并通過書面形式打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三、教學中的新嘗試,課前自主學習,課堂有效學習,課后互助學習

1.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

首先讓學生明白作為21世紀公民所必需具備的一個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所以要從初中開始就必須要學會擺脫對老師的依賴、盲從的心理,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老師的指導之下進行有效的學習,從而真正地解放學生的心靈。為此我的設想是分三步走:第一步、爭取在初一這一年的強化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學會聽課,學會做筆記,學會規(guī)范地書寫作業(yè),同時進行簡單的課前自學訓練,讓學生初步形成一些必備的學習能力。因為我們知道學生自學的自覺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yǎng)起來的。我在每上完一堂新課之后就會布置一項自學作業(yè),具體的要求是:(1)、通讀課本內容,仔細思考例題的解題步驟和方法。(2)、用鉛筆直接完成書本中的“想一想”,“做一做”及“隨堂練習”部分,在做習題中完成對新知識點的初步理解。(3)、隨時記錄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做個記號或者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寫在課本邊上。讓學生帶著問題來上課或者是讓學生對老師要講授的知識先形成一些簡單的認識,這對于課堂上師生間的交流起著很關鍵的作用。第二步、進入初二以后,學生的層次已經基本形成了,所以可以爭取在初二這一年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指導,對自學內容以單元形式進行,給他們比較大的空間,讓他們嘗試自己對自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第三步、在初三這個學年中,對自學的要求更加寬松,老師不再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硬性的規(guī)定,同時允許學生超前進行自學,爭取讓部分較優(yōu)秀的學生嘗試成為課堂的小老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95504.html

相關閱讀:在反思與創(chuàng)新過程中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