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一幅幅地圖,可以看到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其實,地底下照樣有河流(常稱暗河或伏流)和湖泊,只不過它們發(fā)育在地質(zhì)學家所稱的溶洞里,構(gòu)成一個美不勝收的地下水世界,地理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美不勝收的地下水世界,以下就是全文閱讀,歡迎大家跟小編一起學習。
世界上最大的溶洞是北美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犸猛洞,位于肯塔基州境內(nèi),洞深64km,所有的岔洞連起來的總長度達250km。洞里寬的地方象廣場,窄的地方象長廊,高的地方有30m高,整個洞平面上迂?曲折,垂向上可分出三層。雨季,整個洞內(nèi)都有流水,成為地下河流在坡折處河水跌落,形成瀑布;旱季,局部地區(qū)有水,成地下湖泊,可能還有積水很深的潭,不妨稱無底潭。說它是個美不勝收的地下水世界真是一點都不夸張的。
中國是個多溶洞的國家,尤以廣西境內(nèi)的溶洞著稱,如桂林的七星巖、蘆迪巖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云水洞,深612m,有七個“大廳”被一條窄長的“走廊”相連,洞的盡頭是一個碩大的石筍,美名十八羅漢,石筍背后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也有一定規(guī)模。周口店的龍骨洞,洞雖不大,卻是我們老祖宗的棲身地,自當頂禮膜拜。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jié)果。石灰?guī)r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擴大。這種現(xiàn)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guī)r地區(qū)的這種地形籠統(tǒng)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按其發(fā)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1)地表水沿灰?guī)r內(nèi)的節(jié)理面或裂隙面等發(fā)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guī)r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2)地表水沿灰?guī)r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后發(fā)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fā)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jié)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xù)進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chǎn)物,這里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nèi),經(jīng)?煽吹竭@種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當然,地下河流還有別的成因,如江蘇宜興附近的善卷洞內(nèi)也有暗河,可行船,但這種洞穴是海蝕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897493.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框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