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閱讀比上語文課更管用?以小編為例,小編就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在上學的時候就會感覺語文很輕松,不用下很大功夫,語文分數(shù)就會比很多同學高。因為一定的閱讀能潛移默化地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具體來說會提高我們的語感和寫作水平,而語文課想教會我們的就包括這兩樣很關鍵的因素,所以小編認為這就是閱讀比上語文課更管用的原因。下面,小編再和大家分享一篇李希貴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樣解答這個問題的,我們一起來讀。
為什么閱讀比上語文課更管用?
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我作為一個中學的語文老師,遭遇了好多尷尬。
我在高密四中,在四個月的時間里,有兩個班沒有語文老師。沒有辦法,只好老師和學生一塊兒制定他們的自學計劃,讓學生去自修,同學們實在感到太枯燥的時候,老師就把學生放到閱覽室里去讀書。
一個學期下來,從學校到語文學科的老師都捏了一把汗,擔心這兩個班的語文成績,可是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卻讓語文老師很尷尬:這兩個班的語文基礎知識不比其他班低,相反閱讀題目和寫作題目的成績比平行班的成績還略好一點。
這件事情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語文老師)到底在干什么?我們課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帶著這樣一種思考,1995年我讓剛剛上初中一年級的兒子和上初中四年級的內(nèi)侄女參加了高三的語文期末考試。卷子批出來就更加讓我們老師尷尬了:當時高三的平均分是84.5分,這兩個孩子的平均分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這兩張試卷直到今天我還保存著。
大量閱讀讓語文成績遙遙領先
這兩個孩子一個差了六年,一個差了三年,雖然老師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了大量的講解、大量的訓練,但他們有的是什么呢?他們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齡大量的適合他們的名篇名著的閱讀。因為我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提出、購買和推薦了適合他們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閱讀書目,購買了大量的圖書,而且我書架的書在不斷地減少,他們書架上的書在不斷地增加。當買的書不能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把我的書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書架上,有些還寫上他們的名字。
暑假的時候,我讓讀初一的兒子寫下“你最喜歡的十本書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讀的都是這樣一些書:《紙牌的秘密》、《涅克維奇精選集》、《死水》、《鵝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詞選》、《雍正王朝》、《蘇菲的世界》、《契訶夫精選集》、《戴高樂傳》。其中,《戴高樂傳》他買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著讀,而且能找出同樣一場戰(zhàn)爭,哪個傳記寫得比較好,哪個傳記寫得有問題。這十本書當中,有三本書是哲學書籍。
就是說一個孩子的認識水平,如果我們給他積累了、如果給他大量地鋪墊了,他的高度就會超出他這個特定年齡段。正是因為他們自己的閱讀、涵詠、積累和感悟,就提高了他們的語文成績。
我記得后來他在初三的時候又參加了一次高考,當時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參加高考的時候,也沒有突破123分。這就說明:語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東西是考不出來的,但是閱讀的力量卻能夠影響一個孩子的終生。
有了這樣一個經(jīng)驗之后,我們就在這一年進行了改革,把常規(guī)的語文課由每周六節(jié)改成了兩節(jié),由老師在課堂上完成教材、四節(jié)由學生自主閱讀,把學生放到閱覽室。這些學生非常努力,學習非常有成果。他們的語文成績當時在濰坊遙遙領先,而且不僅僅是語文成績遙遙領先,更重要的是還影響到了他們的整體素質(zhì),在這些學生之中,還出了一個山東省的文科狀元。
由此我們感覺到:語文學科的基礎就是閱讀,盡管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有聽、說、讀、寫,但是如果沒有閱讀作為基礎的話,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難得到提升的。
在語文課堂上確實有許多讓我們反思的事件,《中國教育報》曾經(jīng)在“讀書欄目”報道了一件事:病假條換來的課外閱讀。有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開始由于偶然的生病請假,結(jié)果在家里讀書讓她感到比在學校里上語文課更加快樂。這種閱讀的愉快體驗帶來的是讓她不斷請假、不斷曠課,以這樣的方式來換取課外閱讀。這是一個讓我們語文老師感到很辛酸的案例,但是卻帶給這個孩子四百多部名著的閱讀,從小學二年級到初中一年級寫了一百多張病假條,她的成績也特別突出。
語文主題學習的概念
基于上述的現(xiàn)實狀況,所以我們提出了“語文主題學習”這樣一個思路,希望學生通過欣賞、通過分享、通過誦讀、通過比較和模仿,來打下閱讀的基礎。
有這么一些數(shù)據(jù)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閱讀4000萬字,九年時間學生要讀400本書,平均每人每年要讀45本書左右。但是這個規(guī)定還沒有達到發(fā)達國家的水平。
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他們平均每年每人讀書達64本,這不是指學生,還包括成年人。我們國家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世界上平均每年讀書最多的國家是前蘇聯(lián),平均每人每年讀書達55本,現(xiàn)在美國已經(jīng)全面啟動了全民讀書計劃,每年要達到50本。
中小學生應該有多少閱讀量?
關于閱讀量,好多名家都通過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提出了一些想法,你像張光斗說:“如果一本書10萬字,那么每個中小學生每年讀40本書,一年就是400萬字!
《小布頭奇遇記》的作者孫幼軍說:“以平均每本書10萬字計算,中小學學生每個月至少應該讀一本,認真地讀,而不是走馬觀花,能讀兩本更好!
柳斌主任說:“每天課外讀一篇千字文,應該是個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則一年之內(nèi),可達到36萬字,十二年則可閱讀430多萬字。所以,中小學階段閱讀500萬至1000萬字應當是合適的!
那么說這樣一些話,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就是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都要培養(yǎng),但是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要以孩子的視角選擇讀物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讓他能有不同的理解,讓他理解不同的事物,一定要基于他的生活。小孩子,特別是低段,一到三年級的時間,一定要基于孩子的生活,他才會閱讀。你看臺灣一年級的課文是什么,它就是《天亮了》、《上課了》、《我的一家》,就是這樣一些孩子們身邊的生活。不是說我們只能學身邊的,而是特別的年齡階段,他特定的認識水平需要從身邊的開始。
孩子們有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由我們的想法和感情來代替他們的想法和感情,那這樣就是愚蠢的。像我們把《匆匆》、《春》這樣的朱自清的名篇,我們成人特別喜歡的文章編到小學教材里,本來就是沒有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你問一問小學生,他會喜歡《春》嗎?他會喜歡《匆匆》嗎?
為什么?他這個年齡,他喜歡故事,你非要逼著他學這種所謂的名篇范文,我覺得他沒辦法學好。小學生的閱讀范圍應該是大量的故事書、歷險記、童話,我們喜歡不等于孩子喜歡,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推薦的好多書目孩子不喜歡。好多家長和我說,你們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歡讀書,我家孩子不喜歡讀書。我說到現(xiàn)在為止,我還沒有發(fā)現(xiàn)哪一個孩子不喜歡讀書,不喜歡讀書的原因是不喜歡你給他的書。
降低閱讀起始的期望,不帶任何附加條件
一個語文特級教師告訴我,他的外甥女不喜歡旅游。因為只要一旅游,她媽媽就讓她寫游記。
閱讀也是這樣,有好多家長,一閱讀就讓孩子寫讀后感,一閱讀就讓孩子干什么事兒,就要寫作,所以搞得孩子也不愿閱讀了。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著急,只要有了一定量的閱讀量,你不讓他寫,他也忍不住。
要培養(yǎng)孩子閱讀的成就感
在孩子進步的過程中,要不斷地給他創(chuàng)造一些精彩,給他有一個鼓舞。比如說,和課外互補一下,我們先讀個什么,再去讀課文的時候,讀了和不讀是不一樣的,那么他就體會到成就感。
最近一個學生特別喜歡一個電視劇、動畫片或者是電影,那么你就選擇一些和那個有關系、能夠幫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然后他再去看電視,再去看電影,再去看舞蹈,這樣他就特別有成就感。當然,開一些家庭的讀書報告會、班級的讀書報告會或是小伙伴之間的讀書報告會,等等,這都會培養(yǎng)孩子的成就感。
在集體中引導孩子的閱讀
更多語文知識內(nèi)容分享
在中國臺灣、在新加坡,你經(jīng)常會在教室里、走廊上、一些活動空間,看到閱讀數(shù)。在這個學期要讀的20本書,讀過的蘋果是紅色,沒讀過的蘋果是綠色,還是白色的。讓學生互相競爭、互相比較、互相分享。那么這樣一些情況,包括給孩子出一些書,出一些孩子的專集、書函,放到圖書館作為孩子們的閱讀資源,那么這些都對孩子起到非常好的激勵作用,現(xiàn)在好多學校做的也非常大。
以上內(nèi)容就是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為什么閱讀比上語文課更管用?》,希望大家也能愛上閱讀,因為小編覺得語文學習的目的不應只是讓我們?nèi)〉孟鄳姆謹?shù),而是應該旨在提升我們的內(nèi)在,相信大家都能做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899547.html
相關閱讀:語文寫作指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