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季風的成因問題,有人認為是海陸間熱力差異以及這種差異的季節(jié)變化造成的;有人則認為是由行星風帶的季節(jié)位移所致。我國的一些氣候工作者認為,季風現(xiàn)象是海陸分布的熱力作用、大氣環(huán)流的季節(jié)變化和具體地形等三因子共同影響下的綜合現(xiàn)象。例如印度季風之所以特別顯著和穩(wěn)定,是由于海陸分布所引起的季風和行星風帶的季節(jié)變化正好是一致的。冬季印度在冷高壓的南面,又處于信風帶的位置上,因此印度東北季風特別穩(wěn)定;夏季印度在熱低壓的南面,又處于赤道槽北移時西南風經(jīng)過的地方,因此,西南季風也特別穩(wěn)定。
由于亞洲是位于地球上最大陸塊一亞歐大陸的東部,與面積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緊密鄰接,以及高空行星環(huán)流的季節(jié)變化和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遂形成亞洲特有的季風環(huán)流系統(tǒng)。冬夏海陸熱力差異,引起海陸大氣活動中心(即高低氣壓活動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使季風風向發(fā)生有規(guī)律的季節(jié)轉換。
冬季,亞洲陸地輻射冷卻很快,形成干冷的西伯利亞高壓(又稱蒙古高壓),在北太平洋面上為冷濕的阿留申低壓,二者都非常發(fā)育,尤其是前者勢力十分強大,幾乎控制全部亞洲大陸。它是大陸反氣旋的中心和干冷的極地大陸氣團源地,也是冬季大陸季風的源地。由于冬季副熱帶高壓與大陸高壓連成一片,二者復合,勢力強大,成為亞洲大陸冬半年氣候的主宰。高壓干冷氣流向外吹散,在太平洋沿岸冬季盛行西北風,印度洋沿岸為東北風,這就是東亞和南亞的冬季風,具有晴朗嚴寒、干燥等冬季高壓天氣特征。冬季風為干燥陸風,一般不易降水,但吹到日本的西北風,能形成大風雪。侵入長江以南地區(qū)的曖海變性極地大陸氣團,能形成冬春陰暖或降雨天氣。青藏高原,冬季阻擋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形成北脊南槽的環(huán)流形勢。由于高原北面高壓脊的存在,十分有利于冬季風的南下,使冬季風影響加強,造成我國冬季的寒冷氣候;而高原南面的低壓槽,由于槽前帶來大量的暖濕氣流,對我國南方天氣氣候的影響也很大。又由于高原的阻擋,使高原北側的南疆和河西一帶,冬季干冷;而南側印緬一帶冷空氣活動少,冬季干暖。青藏高原在冬季又是個冷源,這將加強高原鄰近地區(qū)的下沉氣流,從而也就加強了冬季季風環(huán)流。
夏季,亞洲大陸為熱低壓所控制,低壓中心在印度西北、伊朗南部和阿拉伯,且與赤道低壓連為一體。這時夏威夷高壓西伸北進,勢力最強,范圍最大,因此就形成了從北太平洋高壓的西部邊緣吹向亞洲東部的東南季風。這就是東亞的夏季風,它是源于熱帶海洋氣團的暖濕氣流,夏季時對亞洲大陸影響最大。亞洲南部,這時由于行星風帶北移,赤道低壓移到北半球,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跨越赤道后轉為西南風,這就是南亞的夏季風。當西南季風到達孟加拉灣再向北推進時,受阻于青藏高原而分為兩支:一支沿喜馬拉雅山向西,進而維持了印度西北部的熱低壓;另一支沿山脈走向,流向我國,擴大了西南季風對我國的影響范圍。夏季時青藏高原對周圍自由大氣來說是熱源,這必然要加強高原鄰近地區(qū)的季風低壓,從而起了加強夏季風的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910624.html
相關閱讀:高中地理知識點:人種、民族、語言、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