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掌握歷史基本概念 歷史學習更輕松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掌握歷史概念,要從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入手。歷史概念的內涵,就是概念的內部結構,它包括時間、地點、內容(過程)、結局等史實要素。歷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聯(lián)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條件等)、與之相關事件(事物)的聯(lián)系、性質、作用和影響等評價要素。以華北事變這個歷史概念為例,概念的內涵是:1935年,日本侵略軍在中國華北制造了一系列新的侵略事件,其中包括《何梅協(xié)定》和華北五省自治,對此,國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妥協(xié)活動,主要有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等。概念的外延是:日本侵略者要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侵略(原因),妄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偽滿洲國(目的)。日本制造華北事變與德國法西斯擴軍備戰(zhàn),擺脫凡爾賽體系束縛,與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亞相呼應。利用了蔣介石圍追堵截長征中的紅軍的有利時機(聯(lián)系)。華北事變是日本擴大侵略的新步驟和危險信號(性質)。在這個例證中,同學們容易忽略內涵中國民政府的一系列的妥協(xié)活動這一要素,因而也就丟失了冀察政務委員會這一史實知識點。希望同學們舉一反三,完整地掌握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分為史實性概念和理論性概念。史實性概念有大小之別,掌握上也有輕重緩急。

(1)重大歷史概念。一般指教材章(或節(jié))的標題,它是教材知識線索的骨干支架。重大歷史概念有一章(節(jié))一個中心內容的,如西漢的盛衰、太平天國運動也有幾章合成一個中心內容的,如唐朝的歷史由五章(第14~18章)敘述完成;還有一章(節(jié))包含幾個重大事件的,這在《世界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中最為明顯。

(2)重點歷史概念。指組成或與重大歷史概念相聯(lián)系的概念,一般指教材的子目錄,還包括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如西漢的盛衰概念之下有漢初休養(yǎng)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一系列重點歷史概念。重大歷史概念和重點歷史概念結合,建構起歷史知識的基本線索,都是備考復習的重要內容,應當按照歷史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求完整掌握。

(3)一般歷史概念。它是重點歷史概念之下,支撐教材重點知識的輔助歷史概念。如太平天國運動中的永安建制、北伐等。這類歷史概念可按教材敘述的詳略掌握,但應在概念的外延方面多加一些思考。

(4)次要歷史概念。指散見在教材各處,包括引文和注釋中的眾多細小概念。次要歷史概念在教材中往往是一個歷史專有名詞、人名或一句話。如耦犁、吳王劉濞等。這類概念一般要求記準史實,能作一句話評價,不需要完整分析。

理論性概念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所包含的一些概念、歷史學科所特有的一些概念等。如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階級和國家、民族關系和國際關系等。很多概念要借助政治學科所學內容。如內因和外因原理,可指導對歷史事件的背景(發(fā)生原因)和結果(成敗原因)分析;矛盾特殊性原理,可指導依據(jù)歷史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歷史事件,不說空話。但是,歷史學科理論概念在理解和使用上與政治學科相比,還有它特殊的要求。

第一,歷史學科的理論概念的作用在于指導,而不是實際運用,即理解要深要全,答題時不要求解答概念原理,只要求以概念原理為指導組織史實材料。

第二,歷史理論概念要注意它的歷史性。例如民族關系概念,政治學科講的是當代中國的民族關系,這對于理解和掌握新中國民族關系的發(fā)展演變很有幫助。但是,中國古代史上的民族關系,主要指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逐漸融合、發(fā)展和形成的歷史,其中各族之間的友好交往是古代民族關系的主流。到明清時期新加進西方殖民侵略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近代民族關系首先是帝國主義外來侵略和中華民族之間的關系,其次才是中華民族內部的關系。近代中國的民族關系圍繞救亡圖存和實現(xiàn)近代化兩大主題展開,其中心內容是愛國主義。世界史中的民族關系首先表現(xiàn)為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逐步把亞、非、拉美地區(q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過程,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其次還有大國對弱小國家、民族權利的踐踏,如維也納體系對歐洲版圖的任意劃分,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民族運動。

對理論性概念的掌握,要求一是弄清原理,二是會依據(jù)和運用掌握的原理分析歷史事物和歷史現(xiàn)象,三是能根據(jù)原理得出一些歷史性的認識。如1993年高考第52題,要求考生根據(jù)對帝國主義破壞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史實的分析,得出要取得近代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不但要推翻本國反動統(tǒng)治階級,而且必須同時打倒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這一理性認識。

高中歷史講的內容和初中完全不一樣,高中歷史很深奧,并不是憑看幾眼課本就能理解的,高中歷史最關鍵的就是你要理解,所以最簡單的學習方法就是要學會上課認真聽老師講的每一句話.

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但僅僅死記硬背史實是遠遠不夠的,應注重考查我們分析史實、理解的能力。因而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理出一條線索,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后果,在今后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非常重要。同時,我們還應將歷史與馬列主義的方法論緊密相連,用方法論作指導,去正確的評價每一歷史事件。

從歷史教材的布置上看,它大概形式是這樣:先是目錄和大事年表,目錄是整本書的知識框架,這個不用解釋,大家都懂的,大事年表,就是記載大事的年表;第二點,就是每章都會有引言,開篇引言吧!第三點,就是主要內容;第四點,就是原始資料;第五點,就是插圖,表格之類的,輔助了解正文的,或者是相關內容的;第七點,就是,學術爭鳴;第八點,就是思考題和練習題!

教材上面的每一個內容,都有它的優(yōu)勢,我們應該學會利用它們的優(yōu)勢,如果這點,你利用好了,那你就是一個會讀書的人,就可以真正掌握高中歷史啦!要學好高中歷史,其實,真的不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10940.html

相關閱讀:意識形態(tài)與改革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