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初陸賈的政治倫理思想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陸賈是漢初復興儒學的先驅(qū),并以其特殊的貢獻成為秦漢交替之際頗具影響的人物。陸賈的思想儒道雜揉,并吸收了法家某些因素,但以儒學為主。他在代表作《新語》中總結(jié)秦亡漢興的政治經(jīng)驗教訓,提出了"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的德治方針,著重闡釋了以仁義為體而以刑罰為用的政治主張,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大力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以充實各級官僚隊伍的用人之道以及得之于民的重民思想,切實加強對民眾的道德教化工作,包含有較豐富的政治倫理思想并具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一、仁義為本的政治主張

陸賈是漢初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他根據(jù)秦亡漢興的史實,提出"攻守異術,文武并用"的思想,力諫劉邦以仁義治國,指出天下可以"馬上得之",而不可以"馬上治之"。《史記?哪生陸賈列傳》記載:"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日:'乃功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日:'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xiāng)使秦以并天下,行仁義,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陸賈總結(jié)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說明以"逆取"而"順守"、文武并用,不可專任"刑法"而需"行仁義,法先王"的道理,并在《新語》中確立了"得天下"以后應當從戰(zhàn)時政治轉(zhuǎn)為和平政治的總方針,得到了漢初君臣的一致贊同,為復興儒學找到了歷史的根據(jù)和現(xiàn)實的基礎。

作為漢初的儒者,陸賈高揚了作為儒學之標志的"仁義"思想。他把仁義作為批判秦苛法暴政的標準,確立先秦孺學的價值性、權威性和合法性標準。這就意味著漢王朝欲進行撥亂反正,就必須吸取儒家的仁義道德觀念和治世方式。陸賈對仁義在治國中的作用極為重視,他將行仁義視為治理天下最主要的事情!缎抡Z?道基》中指出:"握道而治,據(jù)德而行,席仁而立,杖義而強。"《新語?術事》中又言:"夫謀事不并仁義者,后必敗。"在陸賈看來,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必須講究仁義道德,這是治國之本。據(jù)統(tǒng)計,今本《新語》中凡"仁"字二十三處,"義"字三十五處,"仁義"并稱有十三處。通觀《新語》一書,一以貫之的是以仁義德教治理天下的主題。當然陸賈的《新語》并不是先秦儒家的簡單翻版,他的仁義學說充實了新的內(nèi)容,吸取了道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因素,使之更切合于漢初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區(qū)別于道家的重道而輕仁義和法家的重刑輕德,陸賈把仁義與道德相提并論,并認識到片面強調(diào)"尚刑"而排斥仁義的的危險性,吸取了《黃老帛書》中"先德后刑"的思想!缎抡Z?術事》中指出:"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故尊于位而無德者姍,富于財而無義者仁;賤而好德者尊,貧而的義者榮"。《新語?本行》中還說:"德盛者威廣,力盛者驕眾。齊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刑則怨積,德布則功興,百姓以德附,骨肉以仁親,夫婦以義合,朋友以義興,君臣以義序,百官以義承"。陸賈"以仁義為本"的政治倫理思想高揚了儒家道德,對于漢初實行長治久安之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二、無為而治的治國之道

漢初大戰(zhàn)初定,國貧民疲,當務之急在于與民休養(yǎng)生息。為此,陸賈吸收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從古代君王和秦王朝的覆滅教訓中,認真吸取經(jīng)驗教訓,施行無為而治而使國家達到大治。陸賈在《新語》中對無為的作用大加贊賞:"夫道莫大于無為,行莫大于謹敬。何以言之?昔虞舜治天下,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民心,然夭下治。周公制禮作樂,效天下,望山川,師旅不設,刑格法懸,而四海之內(nèi)奉供來臻,越裳之君重譯來朝,故無為也乃有為也。"這里的"道"顯然是指治道,而"無為"則是治道中之最重要者。意思是說:一是認為無為乃最大之道,也是古圣王治國之道;二是肯定只有通過無為才能達到有為的目的。什么是無為政治的理想境界?《新語?至德》中說:"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間里不訴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無所議,遠者無所聽;郵譯無夜行之吏,鄉(xiāng)間無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鳥不夜鳴;老者息于堂,丁壯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親。于是,賞善罰惡而潤色之,興辟雍摩序而教誨之。然后,賢愚異議,廉鄙異科,長幼異節(jié),上下相差,強弱相扶,小大相懷,尊卑相承,雁行相隨,不言而信,不怒而威,豈恃堅甲利兵,深刑刻法,朝夕切切而后行哉!"在上述陸賈的"至德"之世中,實行的是儒家的禮義之治。它雖有禮所規(guī)定的君臣、尊卑、大小、長幼、強弱、賢愚的等級差別,但他們的關系是和諧的,并且這種和諧不是由嚴刑酷誅而是通過道德、教育、賞罰所維持和達到的。此外,陸賈還指出:周室之衰,社會道德敗壞,政治紊亂,"大道隱而不舒,羽翼摧而不申",孔子"欲匡帝國之道,反天下之政,身無其位而世無其主,周流天下,無所合意"。于是"追治去世,以正來世;案紀圖錄,以知性命;表定六藝,……使善惡不相干,貴賤不相侮,強弱不相凌,……為世而不絕,功傳而不衰!对;《書》《禮》《樂》為得其所,乃天道之所立,大義所行也。"陸賈認為西漢結(jié)束了紛爭和混亂,正是實現(xiàn)這種理想社會的極好時機。

陸賈強調(diào)無為,但并不排斥有為,要做到有為而不妄為,主張盡量減少君主抬政過程中的主觀因素,而必須以法度為準循守治政的原則。就政治措施而言,是指為政的簡易,舉措不眾,刑罰不濫;就最高統(tǒng)治者的個人修養(yǎng)而言,是指在一定的法度內(nèi)行事!缎抡Z?慎微》中說:"因天時而刑罰,順陰陽而運動,上瞻天文,下察人心",《新語?無為》中也說:"夫王者之都,南面之君,乃百姓之所取法則者也,舉措動作,不可以失法度。"這里的"法度"就是就是按既定的政治規(guī)則去治事,而非任隨主觀意志去處理政事。只要統(tǒng)治者躬行無為之道,約束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尚德輕刑,使臣民各安其事,就可以達到理想的"至德"之世。陸賈無為而治的政治倫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適應和改善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與老百姓之間的關系,促進了漢初社會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

首頁上一頁12下一頁末頁共2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16974.html

相關閱讀:高三歷史常識:明朝皇帝列表及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