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學說的創(chuàng)立者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與另一個細胞學說創(chuàng)立人施萊登的外向性格比較,施旺屬于完全不同的類型,他對外部紛紛擾擾的實際缺乏興趣,他性格懦弱且缺乏足夠的自信。施旺比施萊登小六歲,是一位金匠的兒子。從少年時代起,內向的性格使施旺對宗教產生了強烈的興趣。16歲時,他辭別故鄉(xiāng),進入位于科隆的耶穌教會學院學習宗教。在學院中,施旺接觸了關于人與自然的奇特現(xiàn)象的描述,他覺得自然界和人類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一個自身逐漸完美的過程。為了論證這個規(guī)律,施旺離開教會學院,到大學中去學習醫(yī)學,并最終取得了醫(yī)學博士學位。在柏林,施萊登與布朗的相遇催生了細胞學說;同樣是在柏林,1837年施旺與施萊登的相遇,使細胞學說擴展到了動物界。


施旺后來回憶說:“一天,當我和施萊登一起用餐時,這位著名的植物學家向我指出,細胞核在植物細胞的發(fā)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立刻想起曾在脊索細胞中看見過同樣的‘器官’。在這一瞬間,我領悟到,如果我能夠成功地證明,脊索細胞中的細胞起著在植物細胞的發(fā)生中所起的相同作用,這個發(fā)現(xiàn)將是極其重要的”。


用餐結束后,施旺立刻著手證明動物細胞中細胞核的存在。他首先選用的材料是動物的脊索細胞和軟骨細胞,因為它們的結構與植物的細胞壁相似。他如愿地觀察到了細胞核。此后,他又研究了許多其他種類的動物細胞。在當時的條件下,觀察動物細胞遠比觀察植物細胞要困難得多,因為動物細胞有些非常小,通常都很透明,不宜觀察。盡管如此,施旺還是證明了在眾多動物的組織形態(tài)中,都有細胞核的身影。


1839年施旺在《關于動植物的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他從動物科學的角度得出的細胞學說:細胞是構成動物的基本單位,動物細胞的基本構成大體相同,雖然不同動物細胞的作用不見得相同,但各種細胞的發(fā)生是相似的。動物和植物一樣,也是由細胞組成的;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一樣,都含有細胞膜、細胞內含物和細胞核。


施旺發(fā)表了自己最重要的論文后,就離開了德國,到比利時的大學中擔任解剖學教授。后來,相繼有8所德國著名大學以優(yōu)越的待遇邀請他回國任教,都被他一一回絕。施旺過于內向,使他不愿意在德國的大學中擔任教授,那將更多地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與其他學者面對面地辯論,這不是他的風格,所以最終他還是選擇在寧靜的異國他鄉(xiāng)度過余生。1882年,施旺因中風逝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29131.html

相關閱讀:道爾頓與色盲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