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震之最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二十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二十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有三次。 1920年,中國甘肅省發(fā)生8.5 級地震,20萬人死亡。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發(fā)生8.3 級大地震,致使4萬人喪生。東京36萬多戶房屋遭到毀滅,死亡和失蹤者達14萬多。

1976年7月28日,中國唐山7.8級大地震,是二十世紀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幕:死亡242769人,重傷 164851人

古今中外地震死亡人口之最-1556年中國陜西省華縣地

發(fā)震時刻:1556年1月23日16時左右

震中位置:中國陜西省華縣附近(34.5N, 109.7E)

震級:8級

震源深度:20--40公里

渭河流域的陜西省關中地區(qū),平原沃野,人口稠密,農業(yè)發(fā)達,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中國歷史地震活動強烈的地區(qū)。有文字可考的3000年來,已發(fā)生4級以上地震40余次,其中5級以上地震26次,最早的地震記載是公元前1189年地震。

1556年1月23日北京時間24時左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半夜子時)正當人們入睡之際,古今中外地震史上最慘重的地震災難發(fā)生了。據記載,地震時袤延干里,振撼蕩搖,川原拆裂,郊墟遷移,壅為崗阜,陷作溝渠,山鳴谷響,水涌砂溢,城垣廟宇、官衙民廬,傾頹推圯,十居其半。以華縣為中心,西起陜西渭南,東至山西永濟蒲州鎮(zhèn),東西寬90公里,南北長約30公里,包括華縣、華陰、大荔、潼關等縣在內的2000平方公里,各類建筑物幾乎全部倒塌。華縣堵無尺,城垣盡塌,州署與城墻俱圯,廟學傾覆成墟。渭南公私廬舍、城垣盡圯,縣城樓櫓墻塹,傾堙殆盡,鼓樓震毀,來化鎮(zhèn)等地磚塔倒塌,縣署破壞后蒞治者咸席坐棚下。華陰垣屋盡傾,縣城遭覆隍之變,磚塔倒毀,儒學殿舍盡圯。歷代對華山封禪、祭祠的西岳廟觀宇傾頹。蒲州鎮(zhèn)城郭宮室,傾覆殆盡,州署、撫、按察院的行召、布政分司、文廟、書院及兵備道衙門等,全部倒塌。明代浦州是山西西南部重鎮(zhèn),住有山陰、衰垣二王的皇親宗室 , 經過這次地震,堂堂鉅鎮(zhèn),一望丘墟。創(chuàng)自隋唐以《西廂記》的軼事聞名的普救寺及寺內唐塔,也在這次地震中摧折無遺。

在上述極震區(qū)內,地表大規(guī)模形變,山崩、滑坡、裂縫、地陷、地隆等現象隨處可見。華縣原阜旋移,地高不盡改故跡,地裂縫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墜于穴而復出者。有墜于水穴之下,地復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者。渭南縣城內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許,自縣治至西城陷丈余的故址,至今仍清晰可辨?h城東甫的五指山陷入平地,毀削無存。距縣城東南9公里的張岑滑坡,長、寬、高各1公里以上,滑坡體所過之處原移路凸?h東張家?guī)X滑坡體南北長2100米,東西寬1000米,體積約 1000多萬立方米。郭家溝滑坡體南北長1300米,東西寬550米,體相約300多萬立方米。華陰縣城西駐馬橋石橋摧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丈,水涌數尺。大荔縣甫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是面積可觀的湖沼,經地震平蕪,湖水干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和蒲州河提,下釘柏樁,上壘條石,中貫鐵錠,十分堅固, 地震后提岸盡崩。永濟至臨潼之間出現近東西向長100多公里的地震斷裂帶,斷裂帶以北大面積下降,以南大面積上升,斷裂的垂直斷距超過5米,其華縣地盤下降5~10米,赤水鎮(zhèn)下降4米,渭南下降2.5~4米,華陰下降2~3米。

遭受這次地震破壞有文字記載的共計101個縣,分布在陜西、山西、河南、甘肅、寧夏等省區(qū),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有感范圍很廣,有文字記載的有11個省區(qū)的227個縣,北到山西北部,南達江西、湖南,西至甘肅,東抵山東、安徽,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

關于這次地震造成的人口傷亡,在世界地震史上絕無僅有。據明史《嘉靖實錄》記載二千里人煙幾絕,壓死官吏軍民奏報有名者八十三萬有奇,其不知名未經奏報者復不可數計。雖然有的學者認為這個數字可能有夸大之處,但從此亦不難吾出當時破壞程度的嚴重。

親身經歷過華縣地震的明朝官吏秦可大在震后的回憶文章《地震記》中寫道:受禍大數,潼、蒲之死者什七,同、華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臨潼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它州縣則以地之所剝剔近遠分深說矣。這樣高的死亡率和這樣大的分布范圍是極其罕見的。明世宗時每十年調查一次人口,但各縣人口數字現在尚未查到一處是完整的,只能根據有關記載推算。蒲靖三十八年《蒲州志》載:弘治五年,戶:一千九百六十五,口:八萬七千八百九十一。嘉靖二十五年:戶:一萬一千七 十三,乙卵冬地震大損,現在止有五萬五百五十一。地震時估計有14萬人左右,死亡9萬人左右。渭南:清朝光緒《渭南縣志》載,明弘治年間渭南人口有戶:一萬二千一百五十四,口:十五萬三干七百三十八。嘉靖年年間有戶:八千四百八十四,口:七萬五千六百六十五。估計地震死亡13萬人左右。?陽:明朝天啟四年《同州府志》載,嘉靖年間有人口六萬三干四百四十一,隆慶年間有人口三萬三千二百八十六人,估計地震死亡3萬人以上。按類似情況推算,華陰、華縣地震死亡10~12萬人。死亡人口上萬的縣西起涇陽,東至安邑,死亡人口上千人的縣西起平涼,北到慶陽,東至絳縣。

明《嘉靖實錄》所記載的死亡人數,是地震發(fā)生當月根據各州縣報以姓名者統(tǒng)計的,其不知名未經奏報者,復不可數計是完全可能的。因為清康熙五十二年以前一直以人丁計稅,隱瞞人丁者各地均不少, 偏僻山區(qū)無戶口者更多;地震時全家覆沒而漏報者不可能沒有,至于隆冬地震,災民凍餓而死和次年瘟疫及其他次生災害而死者,尚未在統(tǒng)計之中?梢1556年大地震的人口死亡數字確實是十分巨大的。

一次大震造成如此驚人的高死亡率,除了地震強度大、震區(qū)人口稠密、地震發(fā)生在夜間等因素外,還因當時當地的一些局部因素加重了震害。極震區(qū)位于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松散沉積物較厚,地下水位較高,地震時砂土液化造成地基失效普遍,加重了建筑物的破壞,當時居民居住條件簡陋,多居住黃土塬的窯洞,地震時黃土大量滑坡,窯洞坍塌造成巨大傷亡;地震發(fā)生在午夜時分,地震前又沒有明顯的地震前兆,人們沒有絲毫精神準備;地震前兩年間, 陜西地區(qū)大旱,歲荒糧歉,災民天寒露處、饑寒交迫,完全失去抗御這種巨大自然災害的能力。這些以數十萬人生命換來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認真分析和吸取。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預報并取得明顯減災實效的地震

1975年2月4日, 遼寧省海城, 營口地區(qū)發(fā)生了7.3級強烈地震。這次地震發(fā)生在人口稠密、工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工礦企業(yè)、交通、電力和水利設施以及民房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中國的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預報了該次地震,被世界科技界稱為地震科學史上的奇跡。

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的發(fā)明人

世界上第一臺地動儀(候風地動儀)是我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fā)明的,于公元138年記錄到隴西大地震。

張衡,字平子(公元78--139年),今河南南陽石橋鎮(zhèn)人,東漢時期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杰出的自然科學家。他于公元132年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觀測和記錄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根據歷史資料,張衡的一生正處在地震活動比較頻繁的年代,從公元96年到125年的三十年中,就有23年發(fā)生過比較大的地震,特別是公元l19年,一年之內就發(fā)生了兩次地震。張衡在總結勞動人民智慧的基礎上,通過反復實踐,才創(chuàng)制了這一臺地動儀。

地動儀系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fā)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fā)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fā)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方向。

世界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

大約1201年7月,近東和地中海東部地區(qū)的所有城市都遭地震破壞,死人最多, 現有估算約達110萬。1556年1月23日發(fā)生在中國陜西華縣的8.0級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前者確鑿一些,廣大災民病死、餓死,數百里山鄉(xiāng)斷了人煙,估計死亡83萬余人。近代地震死亡人數的最高記錄是發(fā)生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點42分的中國唐山大地震(震級為7.8)。1979年11月22日,新華通訊社報道的死亡數為242000人。

世界上引起最大火災、財產損失最大的地震

世界上引起最大火災、財產損失最大的地震是1923年日本關東發(fā)生的8.3 級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晨,江戶市(今東京市)的工人和機關雇員,急匆匆趕往工廠、政府部門上班,一切井井有條。神奈川縣等關東縣、市、府,平靜如常。人們對即將來臨的滅頂之災還毫無察覺。11時58分,人們正在堅持午餐前最后兩分鐘的工作。突然,地動山搖,8.3級的關東大地震發(fā)生了,幾分鐘內,幾乎整個日本都感受到了這次劇烈的震動。震后引起大火,火光沖天,蔓延整個東京。木屋居多的東京有36.6萬戶房屋被燒毀,死亡和下落不明者達14萬人,其中多數人是被地震引發(fā)的大火燒死的;橫須賀市有3.5萬戶房屋被燒毀;橫濱市有5.8萬戶房屋被燒毀。估計財產損失28億美元。當時,在附近的海灣中,有的海底下沉了400米。一時間,無家可歸、無衣無食者到處都是。震災之后,政府垮臺,天皇只得另組新的政府。

世界上引起最大泥石流的地震

1970年5月31日秘魯安卡休州近海發(fā)生一次7.6級地震,附近的法斯卡山峰因地震發(fā)生巖崩,形成了巨大的泥石流,其體積約1億立方米。雪水夾帶泥石,以10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沖向秘魯的容加依城,被泥石流沖埋的死亡人數至少有1.8萬人,連同因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而死亡的人數達7萬人,災難景象慘不忍睹。

世界上有儀器記錄的最大地震

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發(fā)生在南美智利的地震,震級達到8.9級,是目前世界上有儀器記錄的最大的地震。

1960年的智利,從5月21日開始,一個月內發(fā)生的地震,3次超過8級,10次超過7級。震中區(qū)幾十萬幢房屋大多破壞,有的地方在幾分鐘內下沉兩米。由地震掀起的巨大海嘯,浪頭高達6米,海浪還橫掃太平洋,把夏威夷的建筑物摧毀,甚至沖擊到遠離震源17000公里的日本。其規(guī)模之大,釋放能量之多,實為罕見。

世界上震源最深的地震

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稱為深源地震。目前世界上記錄到的震源最深的地震是1934年6月29日發(fā)生于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東的地震,震源深度720公里,震級為6.9級。深源地震常常發(fā)生在太平洋中的深海溝附近。在馬里亞納海溝、日本海溝附近,都多次發(fā)生了震源深度達五六百公里的大地震。我國吉林和黑龍江省東部也發(fā)生過深源地震,如1969年 4月10日發(fā)生在吉林省暉春南的J次5.5級地震,震源深度達到555公里。

世界上最不容易發(fā)生地震的地方

在地震史上,地球的南、北極地區(qū)還從未發(fā)生過任何級別的地震,這一奇異的地質現象一直是地質學界的一個未解之迷。美國的科學家經過30多年的觀測研究認為,巨大的冰層是造成南極大陸和北極的格陵蘭島內陸地區(qū)沒有發(fā)生過任何地震的主要原因。據多年觀測統(tǒng)計,南極大陸和格陵蘭島的冰雪覆蓋面分別達到90%和80%,且冰層厚度大。由于冰層的壓力,其底部幾乎處于熔融狀態(tài),同時由于冰層面積大且份量重,在垂直方向產生強烈的壓縮,而這種冰層形成的巨大壓力,與地層構造的擠壓力達到了平衡,因而不會發(fā)生傾斜和彎曲,所以分散和減弱了地殼的形變,因而無地震發(fā)生。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帶

地震發(fā)生較多又比較強烈的地帶,叫地震帶。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帶是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釋放能量占百分之七十六。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海嘯

最大的一次由地震引起的海嘯,或者稱之為海震(常被錯誤地稱作海潮波的記錄),是1971年4月24日發(fā)生在日本琉球群島中的石垣島的那一次,估計當時巨大海浪的波峰高達84.7米,排山倒海的巨浪將重量達850噸的整珊瑚礁拋出2.092公里以上。這次海震所擊起的海浪,據測它的行進速度為每小時788.557公里。

世界上最容易發(fā)生地震的地方

世界上最容易發(fā)生地震的地方是美國加州帕克菲樂德。帕克菲樂德是一座古怪的小鎮(zhèn)。它只有一棟僅一間的校舍,一所縣圖書館和一條孤零零的大街。但在一家咖啡館旁的水塔上卻赫然呈現大幅廣告:世界上最容易發(fā)生地震的地方。

過去的150年里,里氏震級約為6級的地震曾平均每隔22年就出現一次。因為該地恰巧座落在巖質地殼的1290公里長裂縫帶,即圣安德烈亞斯斷層的上面,而該斷層正是加州屢次發(fā)生地震的震源。由于這里是研究地震活動的理想場所,因而地震學家都來此進行研究,安置各種儀器、現場觀測地面運動、水位、磁場及巖石形變等,以便獲取地震的前兆現象。

1966年,一次中等強度的地震襲擊了帕鎮(zhèn),但至今還未再爆發(fā),看來,上一世紀的22年周期并不等于固定模式。然而,戒備之心不敢放松。就當地的探測設備而論,各種手段依然堅測不撤,嚴密監(jiān)視著該地區(qū)的地震情況。

帕克菲樂德鎮(zhèn)上的居民,對經;顒拥牡卣鹨擦曇詾槌#姽植还,包括地震演習在內的日;顒右宦烧粘_M行。

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儀

我國大陸第一臺深井地球物理綜合觀測儀安裝在位于江蘇省東?h地下5158米深的亞洲第一井,井內溫度高達200℃,氣壓十多倍于正常大氣壓,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儀。

深井地球物理觀測儀可進行包括地震、地熱、流體壓力等多項觀測,是一個綜合性觀測系統(tǒng)。它能夠有效消除地表噪音(比地面觀測靈敏度提高12個數量級),可以準確客觀地掌握地球內部活動的信息。它能夠觀測到地面觀測站觀測不到的0級以下的地震。

世界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

在大城市及其周圍地下發(fā)生的地震稱為城市直下型地震,這類地震往往會造成城市較大的損失.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 是1976年的我國唐山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

我國規(guī)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唯一專業(yè)地震博物館蘭州地震博物館

蘭州地震博物館始建于1989年。它位于甘肅省蘭州市的十里桃鄉(xiāng)。興建在一座長達4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里,內部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博物館洞門開在一個非常典型的幾百年前的地震斷裂帶上,洞門上面的山體層面和破碎帶清晰可見,十分壯觀。在不知不覺中將觀眾帶進地震現場。

這個地震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唯一專業(yè)地震博物館。博物館的主展廳,布設在蜿蜒曲折的山洞里。如樹枝狀的各個洞道,配以迷離的燈光,顯得格外幽靜和神秘莫測。整個博物館分為6個分館:有地震知識避畫館,實物史料館、地震泥塑館、地震儀器館、音像館和地震字畫館。壁畫館設在主洞道,壁畫長104米,高1.3米,上面繪制了383個真實的地震故事(囊括古今中外)和1000多個人物。實物史料館陳列著300多件地震文物和史料,地震泥塑館,以報馬送信、夜守孤燈、斬斷戀情等8組泥塑,再現了公元138年張衡地動儀測出的蘭州地震時的情況,字畫館收藏有許多與地震有關的題字和畫卷,名人墨寶。藏品中,有許多國內外罕見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如萬年以前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和碳化斷層泥珍品,固原大地震銅幣沙板,我國第一張地震烈度圖清代山西平陸大地震后欽差大臣手繪地震烈度御覽圖,宋代天下地震第一碑文獻碑刻等等,令觀光客流連忘返。

我國自建的第一個地震臺鷲峰地震臺

我國自建的第一個地震臺是1930年建成的鷲峰地震臺,距今已有60年了。

鷲峰地震臺位于北京西山鷲峰,它是當年中央地質調查所的一個下屬機構。當時擔任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很重視地震地質的研究。1920年甘肅發(fā)生大地震,翁文灝曾與王烈、謝家榮等奔赴現場,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過詳細的調查。通過那次調查,翁文灝深切感到要加強中國的地震研究,必須建立地震臺,并需要有物理學基礎的人參加,才能取得更完善的資料。

鷲峰地震臺的建臺工作,始于1928年。當時北平的一位名律師林行規(guī),同丁文江、翁文灝等地質界人士有很深的交情,且頗熱心于科學事業(yè)。他得知地質調查所要建立地震臺,便主動把他在鷲峰新建別墅旁的一塊空地捐給地質調查所,做建地震臺之用。與此同時,翁文灝還通過清華大學教授葉企孫的介紹,請了李善邦來擔任這項研究工作的負責人。

李善邦(1902--1980)是廣東興寧人。1925年畢業(yè)于南京東南大學物理系。1929年他應聘之后,先去上海,在徐家匯法國天主教會辦的地震臺考察和學習了一段時間,隨后赴鷲峰地震臺任職。1930年初,鷲峰地震臺建成,并安裝了德國的小型維歇爾式機械地震儀。以后,又從愛沙尼亞訂購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地震儀--伽利清-衛(wèi)利普式電磁地震儀。

鷲峰地震臺從1930年9月 20日開始記錄,每月把記錄到的震相到達時間編成月報,與世界各地震臺交換。到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為止,共記錄了2472次地震,中間未曾間斷。對其中重要的地震,還參考和利用其它地震臺交換來的資料,定出震中位置及震源深度等數據,進一步加以分析和研究,編成鷲峰地震研究室專報出版。鷲峰地震臺的儀器設備、 管理水平及記錄質量等,都已達到了當時的世界一流水平。加之鷲峰臺地處在亞洲地震臺站較少的地區(qū),所以觀測結果及研究報告很受世界同行的重視。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鷲峰地震臺被迫停止工作。地震臺的伽利清-衛(wèi)利普式電磁地震儀拆卸后運到燕京大學存放,維歇爾式機械地震儀因不便拆運,留在鷲峰?箲(zhàn)期間,李善邦、秦馨菱、賈連亨等鷲峰地震臺的工作人員都相繼離去,原鷲峰地震臺的房屋則被抗日游擊隊作為指揮部之用。鷲峰地震臺的歷史,從此告終。

我國最先用現代地震科學觀測的第一個大地震

我國著名的地震學家傅承義教授曾經說過:用現代的科學方法來觀測地震,在中國可以說是從一九二0年的甘肅大地震之后才開始的。

一九二0年十二月十六日的海原8.5級地震,是一次中國地震史中有記載的最強烈的地震之一。因當時海原屬甘肅管轄,所以許多學者稱為甘肅大地震。在蘭州市白塔山三臺閣的一塊匾上,稱這次大震是環(huán)球大震。

為了研究本次地震發(fā)生的原因,調查地震所造成的人畜傷亡和經濟損失,在一九二一年四月,內務部、教育部、農商部派遣的翁文灝、謝家榮等六委員赴災區(qū)調查。他們調查的目的,正如他們說的:此行目的,有注意科學之研究,故除調查震災狀況,勘探山崩地裂諸現象外,多從事于地質之考察,俾明此次地震之起源及地殼之關系焉。周總理一九六六年五月在接見邢臺地震科學討論會代表時,對翁文灝、謝家榮等人的現場考察給予了高度評價。周總理指出:說舊社會有了地震不去實踐,是否這樣差?一九二0年六盤山大地震總有人去看過,不要否定一切,歷史也要一分為二,批判吸收吆!

一九二0年海原地震后,由當時的中央地質調查所正式開始負責地震工作。我國現代地震臺開始建立,國內任何地方發(fā)生地震,中央地質調查所都要設法向政府報告,并作為研究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所以說,海原地震后,地震作為一門科學研究在我國正式開展起來。

西方記載最早的地震災難-1755午葡萄牙里斯本地震

發(fā)震時刻:1755年當地時間11月1日09時40分

震中位置:葡萄牙里斯本特茹河河口海底(38.4?N,9,1?W)

震級:8.8級

位于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西部的葡萄牙共和國,特別是該國西南沿海,處于歐亞地震帶的西端附近,是一個多地震的地區(qū),位于特茹河入?诘睦锼贡镜貐^(qū),1009、1344、1531、1755和1941年都曾發(fā)生過大地震,其中1755年11月1日大地震造成的災害最嚴重,這也是西方有較詳細記載-的最早的一次地震災難。

1755年11月1日是萬圣節(jié)(A1l SainDay),上午9點40分里斯本的幾千名教徒正在教堂做第一次彌撒,全城對地震災害毫無戒備,這時地下突然發(fā)出悶雷似的巨大恐怖的聲音,旋即大地劇烈地震動起來,歷時約30秒鐘,頃刻間城市的大部分就被破壞了。幾分鐘后,10點鐘再次強烈震動,建筑物繼續(xù)大量倒毀,持續(xù)了約兩分鐘。沒隔多久,中午第三次強烈震動,使里斯本及葡萄牙西南部的所有村鎮(zhèn)徹底成為廢墟。地震時由于爐灶翻倒起火,當時又刮起了大風,風助火勢,焚燒了6晝夜。強烈震動時,特茹河河口的河底裂開大口,一開一合,把碼頭,居民和船只一起吞下。里斯本的2萬多所房屋中有四分之三在地震中全部毀壞,在全城20~25萬居民中死亡5—6萬人,其中有8 000多人是墜入地裂縫中被夾死的。 沿海岸和河谷到處都是山崩地裂。

震動遠傳至歐洲各國,數百公里外的西班牙科爾多瓦、格拉納達和摩洛哥非斯、梅克內斯等城市都遭到破壞。

這次地震引發(fā)的海嘯浪高近30米,進退10余次洗劫里斯本沿岸地區(qū),震害,火災之后接踵而至的水患,使人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不堪其苦。海嘯也使西班牙、摩洛哥、法國、英國、德國等國的沿海地區(qū)遭受災禍,巨波還橫掃大西洋到達美洲和西印度群島。這次地震在世界地震災害史上留下了恐怖的一章。

中國大陸近海最大的地震-1604年中國福建省泉州近海地

發(fā)震時刻:1604年12月29日10時左右

震中位置:中國福建省泉州以東近海海域(25.0N, 119.5 E)

震級:8.0級

震源深度:25公里

福建沿海是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帶的一部分,但地震活動水平不高,大地震不多,僅1445年12月12日在漳州附近發(fā)生過一次6級地震和1604年泉州近海的8級地震,6級以下地震的頻度也很低。在歷史長河中,地震對當地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并不嚴重。因此福建沿海很早就成為我國經濟文化發(fā)達的區(qū)域之一,特別是泉州,早在唐朝時期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通商貿易的重要城市,宋元時代被譽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之一。1604年12月29日(明萬歷三十二年十月初九酉時)夜,泉州古城的人們剛要進入夢鄉(xiāng),突然傳來一陣陣悶雷似的巨響把人們驚醒,頃刻之間山搖地動,房倒屋塌,整座古城象大海中的小舟顛簸不止,距震中1000多公里外的廣西遂溪、湖北鐘祥、漢川和上海、蘇州等地的人們都感到了震動,我國東南部10個省市自治區(qū)的120多個縣記載了這次地震。

這次地震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和廣泛,泉州府(今晉江地區(qū))至興化府(今甫田地區(qū))受災最重。山崩地裂普遍,涌沙冒水激烈,城樓崩塌厲害,民房倒毀無數,人畜傷亡眾多。明、清有關的府志、縣志和鄉(xiāng)志等都記載有當時的災情:頃刻間,泉州古城樓鋪雉堞傾圯殆盡,城內外廬舍傾圯,地裂數處,郡城尤甚。建筑十分考究的開元寺東西鎮(zhèn)國塔遭到破壞,東塔第一層尖石墜落,第二層和第三層扶欄碎裂,頂蓋檳石從南倒落。歷史上有名的橫跨海灣的梁式石橋——洛陽橋(建于唐朝,宋朝皇?年間加以修理,全長 834米,共有58個橋墩),大震時受到損傷,強余震時橋圯,大石梁折入于海,橋北故址塌。地震還使停泊在海邊的許多船只沉沒。

莆田、南安、同安等地城墻崩塌,城樓、垛堞傾圯,城鄉(xiāng)房屋倒毀無數,平地裂縫,涌出黑沙水。漳浦民房倒塌很多,興教寺金剛像損壞,忠節(jié)坊、仙云坊二坊頂墜落,南城門外田中陷一大穴,涌出黑沙水。福建省一半以上的州縣房屋都有破壞。

盡管地震猛烈,災情嚴重,仍有許多寺、廟、塔等古建筑經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驗,留存至今。泉州著名的開元寺就是基本完好地保留下來的古建筑之一,開元寺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 屋架采用斗拱結構,猶如梁柱之間加斜撐,號稱飛天樂伎,既保證了結構的整體性,又增添了建筑物的美觀,帶有閩南藝術特色,今存開元寺為清代重修。此外,閩南留存至今的大量明代民房建筑,不僅頂住了1604年大地震的搖撼,經過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亦未受到損毀,這些建筑物具有整體性好、連接牢、重心低等特點,墻壁一般都用磚、石交錯砌筑,墻壁中的木柱或石柱均與屋梁緊密相加斜撐,十分穩(wěn)定牢固。

增強房屋抗震性能,是抗御地震災害行之有效的辦法。中國幅員遼闊,風俗民情各異,各地都有成功的建筑經驗,全國統(tǒng)一的抗震規(guī)范不可能全部包羅進去。因此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當地留傳的寶貴經驗,可以更有效、更經濟地使建筑達到抗震要求,更經濟地使建筑達到抗震要求,以減輕未來大地震可能帶來的損失。

中國華北地區(qū)最大的地震帶

華北地震帶是我國華北地區(qū)最大的地震帶,東起渤海之濱的唐山地區(qū),往西經華北北部燕山地區(qū)至五臺山,然后轉向西南往山西汾河流域、過黃河向西經渭河流域至寶雞市附近,全長1500多公里,該地震帶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8級大地震。

中國歷史上引起最大火災的地震

火災是因地震的破壞而引起的一系列次生災害中最嚴重的一種災害。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火災發(fā)生在銀川。1739 年銀川8級地震引起了一場嚴重的火災,大火燒了5天5夜,損失慘重。

中國歷史上引起最大水災的地震

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地震水災是1933年四川疊溪7.5級地震造成的水災。地震時山體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個堰塞湖,大震后45天,湖水堵體潰決,造成下游水災。洪水縱橫泛濫,長達千余里,淹沒人員2萬多,沖毀良田5萬畝。

中國自建最早的地震臺和地震遙測臺網

1930年我國第一個地震臺北京西山鷲峰地震臺,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成,1937年日寇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停止觀測。1966年北京遙測臺網建成,有8個子臺。1975年海城地震后進行第一次擴充,子臺21個,分布在京、津、唐、張地區(qū)。1980年進行第二次擴充,實施加密工程。1990年大同地震后,進行第三次擴充,實施華北臺網聯網工程。

中國最早的地震記錄

中國歷史上有關地震的記載,最早見于《竹書記年》,書中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來朝。帝指舜帝,夏后指大禹,大禹征三苗的時間,在帝舜三十五年。通鑒外記注引隨巢子汲冢紀年云: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太平御鑒引此云:三苗欲滅時地震坼泉涌。帝舜時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這是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地震紀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32832.html

相關閱讀:透水預兆的緊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