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之安史之亂的故事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备桧灹颂菩诤蜅钯F妃的愛情,唐玄宗專寵貴妃禍及朝綱,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是由于楊貴妃引發(fā)的,到底安史之亂的起因如何呢?下面和小編一起看看安史之亂的故事吧。

1

安史之亂的故事背景

藩鎮(zhèn)崛起

節(jié)度使、藩鎮(zhèn)隨著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疆拓土,先后平定遼東、東、西突厥、吐谷渾等地區(qū),使唐朝成為一個國家。同時,為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tǒng)理異族,唐玄宗于開元十年便于邊地設十個兵鎮(zhèn),由九個節(jié)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zhèn)的節(jié)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轄區(qū)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這就使得原來為一方之長的州刺史變?yōu)槠洳繉。據《新唐?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節(jié)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皇室隱憂。

外重內輕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沖府,其中有261個位于保衛(wèi)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wèi)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置節(jié)度使,許其率兵鎮(zhèn)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wèi)改由?騎負責。而天寶年間,邊鎮(zhèn)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zhèn)節(jié)度使。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于諸鎮(zhèn)之中最強,擁兵20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1

安史之亂的故事經過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肅宗時邊鎮(zhèn)守將安祿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亂,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開元后期,由于安定繁榮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漸喪失了以前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改元天寶后,他縱情享樂,寵愛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把朝政全交給宰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對玄宗事事逢迎,私下卻利用職權,專橫獨斷。林甫死后,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繼任宰相,更是排斥異己,貪污受賄,使政治日益敗壞。加上當時土地兼并劇烈,貧富懸殊嚴重,政治、經濟、社會漸呈衰敗之象。

原來玄宗因對外開拓,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十大兵鎮(zhèn),以節(jié)度使為最高軍事長官。節(jié)度使領若干州,權力很大,初時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天寶以后,李林甫為了鞏固本身權位、堵塞邊帥入相的路徑,藉口文官不懂軍事,多用胡人擔任節(jié)度使。結果給胡人節(jié)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的機會。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于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后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投降安祿山。負責守衛(wèi)洛陽的安西節(jié)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墒且驗樘菩诼犃吮O(jiān)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為統(tǒng)帥,鎮(zhèn)守潼關。由于地勢之險,唐室本可利用此一優(yōu)勢暫時死守,保衛(wèi)京師?墒怯捎谔菩谙氡M快平定亂事,加之楊國忠痛恨哥舒翰因此借刀殺人挑唆皇上,迫其領20萬大軍出戰(zhàn),最后以慘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

1

安史之亂的故事重大事件??馬嵬兵變

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陜西興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將士饑疲,六軍不發(fā),龍武

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縊死楊貴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占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后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fā)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寵愛楊貴妃,不理政事,使得唐王朝朝政腐敗,預伏著危機。公元755年,節(jié)度使安祿山在范陽發(fā)動叛亂。叛軍南下攻占洛陽、長安。洛陽、潼關失陷后,長安一片混亂,百姓逃散,玄宗攜貴妃等倉皇逃往蜀中。玄宗出逃之后,太子在靈武即位,即唐肅宗。直到公元763年,唐朝才打敗叛軍。這場持續(xù)八年的戰(zhàn)爭,歷史上叫作“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得北方生產大受摧殘,田地荒蕪,人們流離失所,許多州縣成為廢墟。唐朝從此由強盛轉向衰落。唐玄宗出逃入蜀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現實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安史之亂以后藩鎮(zhèn)割據局面的延續(xù)和擴大。由于唐末封建軍閥的多年爭戰(zhàn),致使土地荒蕪,水利失修,人民處于戰(zhàn)禍災難之中。尤其在西起關中,東至青、齊,南及荊、郢,北亙衛(wèi)、滑的北方地區(qū),“人煙斷絕,荊榛蔽野”,古都長安房屋僅存十之三、四,洛陽城里,“井邑窮民,不滿百戶”。

1

安史之亂的故事影響

第一,戰(zhàn)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實際上統(tǒng)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tǒng)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后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

第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qū)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zhèn)隨之全部喪失。此后,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wěn)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安史之亂的故事,想了解更多關于安史之亂的故事相關內容,請關注。,高考生的專屬網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39980.html

相關閱讀:新高一須知: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