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tǒng)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tǒng)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廈風景資源的旅游巨篇,還是文字優(yōu)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圣,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游界的嶄新時尚。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鐘情于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準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并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臺、華山、恒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一卷,約占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后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云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游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9個省、市、自治區(qū)。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云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5歲(1640)云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徐霞客游記》
簡 介

《徐霞客游記》系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臺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游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余萬字游記資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1)喀斯特地區(qū)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qū)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征、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云南3省區(qū),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并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巖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鐘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fā)后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2)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于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巖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fā)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 (3)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tài)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4)調查了云南騰沖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fā)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zhèn)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于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于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1)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2)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tài)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游記細致入微;(3)詞匯豐富,敏于創(chuàng)制;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4)寫景時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5)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游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恒久的審美價值。

此外,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zhàn)爭兼并等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缎煜伎陀斡洝繁缓笕俗u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945334.html

相關閱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情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