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樹草原是熱帶亞熱帶較干燥地區(qū)的一種陽生、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yōu)勢的,具有散生喬灌木的植物群落(又稱薩瓦納),是熱帶亞熱帶比較干燥地區(qū)的一種典型景觀。
稀樹草原主要見于東非、南美巴西高原和印度等地。我國云南一帶干熱河谷、海南島北部和臺灣西南部也有類似的群落分布。這些地區(qū)終年溫暖,但雨量分配不均勻,年均溫度18?241,年降雨量500?1 500毫米。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旱生喬木矮小、多枝,具有非常特殊的大而扁平的傘形樹冠,葉多堅硬,常為羽狀復葉,芽有鱗片保護,樹皮厚,樹干內(nèi)貯有大量水分。灌木的地下部分發(fā)達。藤本植物極少,幾無附生植物。草本植物占優(yōu)勢的是高達1米左右的大型禾本科植物,葉具有旱生結(jié)構(gòu);雙子葉植物多屬小型葉,堅硬或完全退化。
比如,在我國云南南部元江、瀾滄江、怒江及其若干支流所流經(jīng)的山地峽谷地區(qū),分布著我國最為干熱的草地,這里氣候炎熱而干旱,年降雨量小于1000毫米,集中于雨季,而旱季較長,蒸發(fā)量一般是降雨量的2?4倍,具有非常明顯而特殊的干熱河谷氣候。土壤是紅褐色的紅壤,多含砂質(zhì)和石礫或碎石。水土流失嚴重,土層淺薄而貧瘠,在河漫灘以上較低的臺地上,首先形成稀疏的旱生草叢,后逐漸演化形成稀樹草原。比如,元江干熱河谷的稀樹草原以扭黃茅為主構(gòu)成草本層,高60?80厘米,地面覆蓋度可達到 90%。草本層中還有雙花草、小菅草等,灌木生長分散,叢生,高度多在100厘米以下,覆蓋度很小,蝦子花、牛角爪、疏序黃荊、紅花柴、元江羊蹄甲、火索麻、樸葉扁擔桿等有零星 分布。稀疏孤立的喬木樹種,一般高3?7米,樹種有木棉、厚皮樹、毛葉黃杞、火繩樹、余甘子、九層皮等。
由于禾木草的生產(chǎn)力高以及植被稀疏開曠等特點,在干擾較少的熱帶稀樹草原中常有大量有蹄類食草哺乳動物,如非洲薩瓦納群落中的斑馬、羚羊、長頸鹿等,還有一些大型食肉動物(如非洲獅豹、鬣狗等)。稀樹草原通常根據(jù)氣候特點區(qū)分為濕性稀樹草原(具有2^ 5?5個月旱季)、干性稀樹草原(旱季7.5個月)與具刺灌叢稀樹草原(旱季7.5?10個月)。人類的火燒、農(nóng)墾和狩獵對稀樹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很大影響,使之受到嚴重破壞,大量野生動物也因此從許多地方消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950620.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考地理復習方法及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