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科研管理問題根源在政府主導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本報見習記者 吳益超

下面這段對話,是底記者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的一段訪談筆錄。結(jié)合在國內(nèi)外不同科研環(huán)境下作研究的經(jīng)歷,王貽芳對現(xiàn)今中國的基礎(chǔ)研究、科學精神及項目管理都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中國科學報》:5月,您曾在我們報紙頭版發(fā)表過一篇論述中國基礎(chǔ)研究、科研規(guī)劃的文章。如今快兩年過去了,情況是否有所改變?

王貽芳:當時我也是有感而發(fā),社會上對我們的科研有很多批評,但是光批評能解決問題嗎?說別人有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這對相關(guān)部門或是科研人員不公平,所以我希望通過文章讓大家以更公平的態(tài)度,來看看問題到底在哪里。

但是我覺得到現(xiàn)在為止,文章效果并不明顯,現(xiàn)狀也沒有什么改變。相關(guān)部門也還是沒有集中精力來討論解決這些事情,我多少還是有點失望。

我聽到很多人說,這個事情應該討論,但似乎都是虛的,最終來認真討論這件事的人還是很少。如果有人愿意討論,哪怕把90%的意見去掉,按照剩下10%的意見做,我覺得都是有效果的。

《中國科學報》:為什么后來很少有科學家討論?

王貽芳:我覺得任何人都必須有社會責任感,在這件事上科學家更應該負責任。

但科學家這個群體,看問題的方式和所受的訓練、接受的信息以及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可能有一點特殊。而且人和人的性格不一樣,有的人覺得自己沒想好就不說,這都可以理解。但對于我,沒想好不會說,我想好了就一定會說。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立場,說出來的未必就是對的、公平的。偏激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當你公開發(fā)表了意見,批評的聲音就會接踵而至。這或許正說明你需要更多的思考。

《中國科學報》:科研管理存在問題的根源在哪?

王貽芳:說到根本,就是科研管理始終是政府主導、官員分配,相關(guān)部門沒有把這件事交給科學家,信不過科學家。

當然,科學家也不見得能夠管好,我們中間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讓科學家分配科研資金,他哪知道分配給誰?今天有這個“學霸”,明天又有那個造假的。

所以管理部門就覺得,既然會有問題,那就政府來管。但實際上這還是沒能解決問題,本末倒置。政府需要做的應該是規(guī)范科學家的行為,國外不也是讓科學家自己管理科研嗎?

《中國科學報》:這些建議您同一些官員提過嗎?

王貽芳:我和他們也溝通過,雖然有批評,但他們覺得我的文章寫得挺好。應該說,立場公正、理性、不帶偏激的言論是不會得罪人的。

我相信,理性的批評別人會接受的。雖然我們的科研環(huán)境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就我所接觸的絕大多數(shù)人是希望把工作做好的,他們需要合理的批評。

《中國科學報》:您在國外做了十幾年科研,是否感覺到國內(nèi)外科研體系有所不同?

王貽芳:總體來說,國外的科研環(huán)境和體系要比中國成熟得多。要知道,中國的體系不是自己長出來的,是學來的,硬生生地嫁接到中國的人文社會環(huán)境中,自然就會變異,發(fā)生一些顯然有違科學本意的事。

這一點,我們只能通過長期的努力去改變,使得我們的科研體系和科學思想更深入人心。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問題,就是因為西方科學思想在中國只是泛泛而談的東西,還沒有真正地生根。

《中國科學報》:崇尚科學精神的研究應該是怎樣的?

王貽芳:對科學思想有追求、對科學道德有遵守、把科研當做事業(yè)來做。

我們所招過不少博士生,我就發(fā)現(xiàn)很多人學了這么些年,就沒學到科學的精神。讓他做文章就做文章,讓他做實驗就做實驗,做什么都是依葫蘆畫瓢。在這種沒有追求的情況下,就缺乏創(chuàng)新。然后上面提出一些要求或指標,各種學術(shù)不端行為就出來了。

兩個直徑5米、高5米、重110噸的中微子探測器安裝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巨型水池中,水池灌滿超純水。

《中國科學報》 (-02-08 第5版 人物周刊)

生物秀新聞推薦閱讀

王貽芳:研究物理的幸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54208.html

相關(guān)閱讀:生物設(shè)計實驗步驟常用“四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