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教學文史知識的運用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在現(xiàn)行的教育體制下,考慮各個方面的因素,初中階段地理科暫時不列入升學考試的范圍,學生對地理科的學習普遍不重視。為此,怎樣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內(nèi)愉快地把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消化,成為地理教學工作者首當其沖的任務。
  怎樣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一、巧用語文地理知識
  中學語文教材中蘊涵有不少有關地理的知識,我們現(xiàn)在暫時把它稱之為語文地理知識。邊遠山區(qū)的農(nóng)村中學因為學校的規(guī)模較小,師資的配備不齊,一位教師同時擔任兩個學科的任務那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目前我所在的學校就是屬于這一類型的,由于種種原因,學校一直缺少語文教師,因此,本人作為專業(yè)的地理教師,還長期兼任語文教學的任務,在多年兼任兩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語文地理知識在地理教學中,對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獨到的妙處。請看初中語文《死海不死》一課,這篇科普說明文,它不僅說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還講了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傳說大約兩千年前,羅馬統(tǒng)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下令處決俘虜來的奴隸,奴隸們并沒有沉到水里淹死,卻被波浪送回岸邊。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把奴隸扔進海里,但是奴隸們依舊安然無恙。狄杜大驚失色,以為奴隸受>神靈保佑,屢淹不死,只好下令將他們?nèi)酷尫拧?rdquo;但當我們講到世界地理的“西亞”時,學生還沒有學到這篇課文,我便用這個典故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至于死海為什么會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識,則暫時不說,而是學生自己去閱讀《死海不死》的課文,后來檢查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的同學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迷,當然,兩千多年前的羅馬統(tǒng)帥狄杜將軍那是無法明白俘虜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歸咎為俘虜神靈保佑了。這樣把地理教學和語文教學穿插起來。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運用古代詩歌
  我國古代的許多詩歌,語言凝練,對仗工整,韻律和諧朗朗上口,易讀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寫祖國自然風光的,它不僅是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不少是描寫祖國自然風光的,它不僅是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而且它們所反映出來的自然現(xiàn)象,對地理的課堂教學也有輔助的用,在課堂上若能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恰當?shù)倪x擇一二首相關的典型作品穿插進去,既娓娓動聽,又油然而生詩情畫意,使學生對相關的內(nèi)容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獲益非淺,對教師則事半功倍。
  且看北朝民歌《敕勒川》對內(nèi)蒙古草原自然風光的描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莽莽,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詩歌的大意是:一馬平川的敕勒草原,坐落在陰山的腳下。四垂的天象個蒙古包,籠罩著坦蕩的原野。天是那么深邃蔚藍,地是那么廣闊無邊。豐茂的牧草被風吹得一起一伏,一群群的牛羊現(xiàn)在眼前。“詩歌中描繪了北方草原的優(yōu)美風光,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景象,儼然是一幅游牧民族的典型的風俗畫,而且生動準確地表達了內(nèi)蒙古高原的地形(平坦,遼闊),氣候(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溫帶草原)和主要從事的職業(yè)(畜牧業(yè))等。當然,解放后,黨領導當?shù)厝嗣衽d修和擴大水利工程,使河套平原變成北國江南一事,還可以和這首詩對照,使學生更加熱愛新中國。熱愛共產(chǎn)黨。
  又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芳菲百花),山寺桃花始盛開(山寺,指廬山大林寺,廬山海拔1474米)。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這首詩把平原(人間)與山頂(大林寺)的氣候(主要指氣溫)作了形象對比。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若平原(海拔為50米)上為10℃,此時為春天的最低氣溫,那么山頂僅1℃多,兩者竟相差8℃,難怪在“人間”百花凋謝,綠葉滿枝后,“山寺”桃花才盛開。借助于本詩學生可以極生動形象的理解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地理知識,又欣賞了一首優(yōu)美的七言絕句,真可謂一箭雙雕。

  三、結(jié)合故事,民諺進行教學
  在地理課中,適當結(jié)合故事、民諺進行教學,可以使課講得更生動、形象。如講述“中國的商業(yè)”一節(jié)時,課文是這樣闡述的:什么是商業(yè)呢?專門從事商品買賣是活動,就是商業(yè),有時俗稱“做生意”或是“做買賣”。為什么說“做生意”或是“做買賣”就叫做商業(yè)?“商”原來它和我們中國古代的一個歷史朝代有關,傳說公元前十一世紀的周文王滅商朝以后,建立了一個新的封建王朝,史稱西周,周文王把原來的商朝的臣民當成是二等“公民”,叫他們曰:“商人”,不分給他們土地等其它的生產(chǎn)資料,這在當時簡直置他們于死地,俗話說得好“天無絕人之路”,大活人那會有被活活餓死的道理,這些完全失去生產(chǎn)資料被稱作“商人”的人們,奮起抗爭,另辟蹊徑,流落民間,從事買賣活動來謀生,后來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從事買賣的群體越來越大,就把專門從事買賣活動叫做商業(yè),這方面從業(yè)人員就叫商人。如今民間還有輕視“商人”的意識,認為“商人”拋頭露面的低人一等,我就曾經(jīng)在課堂上提問過平時沒有做過生意的學生,敢不敢到大街上賣東西,齊聲回答:“不敢”,也許這就是這個的遺風吧。學生聽了興味盎然。
  諺語是群眾中流傳的固定的語句,常用簡單的通俗語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簡意賅,其中不少與地理知識有關的,上課時若能靈活引用,也可以成為我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好幫手請看“耕南山,住北屋。”其大意是:發(fā)展林業(yè)生產(chǎn)的山應該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卻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太陽的東升西落和黃赤交角的存在,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對來說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則顯得陰涼,這恰好是適合林木的生長,坐北朝南的房子卻獲得較多的太陽輻射,而較溫暖,對于人的居住來說再合適不過了,特別是舊社會缺醫(yī)少藥的年代,溫暖的環(huán)境,對于人的生活,生產(chǎn)就更顯得重要了,連同家庭飼養(yǎng)的牲畜都會生長得更好,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興旺,以前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把它歸咎那是“風水”好,其實這是地理科學,在房屋建造上的運用,而并非迷信。同樣現(xiàn)代的許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一方面是較溫暖,另一方面是因為太陽的東升西落,這樣可以避免陽光直射房間,做到冬暖夏涼。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更是不勝枚舉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東轟隆西虹雨。”“日暈三更魚,月暈午時風。”“日出東方紅,無雨便是風。”等等,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
  生活的過程中對天氣變化規(guī)律的總結(jié)。

  四、地理教學應與鄉(xiāng)土人文知識有機聯(lián)系。
  我所處的學校位于二省三縣(廣東、福建、平和、大埔、永定)交界的邊境上,這里自古以來都是邊遠閉塞的地方,聚居的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之所以被稱為“客”也許是比閩南人和潮汕人從北方南遷時,較后到達這一帶繁衍生息的緣故據(jù)了解,宋元時期,客家人南遷時以寧化石壁村為中轉(zhuǎn)站,而后沿汀江流域分布,到達廣東的三河壩,因三河壩以下是潮汕平原,潮汕人已先期到達那里生活,客家人已無法進入,只得從三河壩開始,沿梅江而上向山區(qū)挺進。因此,現(xiàn)今客家人大多集中在閩西、粵東、贛南的山區(qū)。由于這一帶地區(qū)生活條件艱苦,為了生存和發(fā)展,客家人教育后代普遍留有這樣的古訓“賣屎缸地也要供孩子讀書。”(意思是生活再艱苦也要讓孩子上學)通過讀書這一途徑,進入政府機關、到外地去謀生。另外,是男孩子,若不讀書從小就要從師學藝,為長大后出門打工打好基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舊社會去東南亞謀生的華僑也特別多,因客家人自古以來出門的人多,在我的家鄉(xiāng)又留下一個風俗,全國大部分地方是清明去掃墓,而我們這卻不然,是正月元宵節(jié),由于出門的人大多從年頭離家要到年末才能回來,中途無法返鄉(xiāng)掃墓祭祖,為了表達對祖宗的崇敬又迫于生活的無奈,干脆把祭祖的這一事宜從清明提前到元宵節(jié),辦完可安心出門,我想這一風俗也就源于此吧。人們常說:“甜不過家鄉(xiāng)水,美不過家鄉(xiāng)的山,親不過家鄉(xiāng)的人。”在講述鄉(xiāng)土地理時,我時時的插入這些內(nèi)容,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總之,從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只有在培養(yǎng)地理興趣上下工夫,才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能扯得太遠、太多,而要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喧賓奪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56215.html

相關閱讀:2019高一年級地理必修三知識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