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的嘗試與研究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學生學習的基本形式可以分為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接受性學習有利于學習者便捷高效地掌握系統(tǒng)嚴密的學科知識體系,但卻削弱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在抹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傳統(tǒng)教育非常注重接受學習,忽視探究學習,這種教育模式,顯然不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實施探究性學習為切入點,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中心的多元化創(chuàng)新學習體系,是全面推進創(chuàng)新教育的重點。

一、閱讀方面:創(chuàng)造性地研究文章的內涵

整體把握文章的文化內涵,是閱讀文章的第一步,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文章的內涵。在閱讀方面要創(chuàng)新:教師要打破以講為主、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變單向傳授為雙向交流。在合作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而且要學;學生不僅要學而且要“教”。“教學生”“教自己”如何去研究文章。多角度多元化地解讀文章的主題。要鼓勵學生善于求異思維,要有挑剔、批判的眼光,思維要活躍,要有大膽嘗試標新立異的精神,要突破定式思維的束縛。教師對“想法多,問題怪,思維活”的學生要保護、引導、鼓勵。

二、學生角色:從被動到主動

近年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通過專職教師、專用教材和固定場所傳授知識,學生始終還是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生的認識活動主要是“掌握”,而不是“發(fā)現(xiàn)”,師生的雙邊教學活動仍然限定在“傳授?接受”的模式內,致使我們的教學嚴重輕視實踐、發(fā)現(xiàn)、探索等活動。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是自主性。語文探究性學習之所以要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為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為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識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自參加研究實踐活動,在體驗內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研究的個人觀念體系。學生有了很強的研究意識,就會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因此,學生是否自主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是衡量語文探究性學習效果的重要標志。設計語文探究性學習要在學生自主探究活動上下工夫。

三、教師角色: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作用,事實上,學生自行組織的各種研究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支持。教師的指導作用表現(xiàn)在把握研究活動的目的,啟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問題,幫助學生總結研究的成敗得失。這種指導貫穿于學生研究活動的始終。因為探究性學習是從實際問題切入的,需要運用語文學科中的大量基礎知識,這不僅要求教師對語文知識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種研究方法,還需要對當前語文學科的前沿知識有比較深透的了解,這樣教師才能幫助學生設計適宜的問題情境和活動方案,進而引導學生開展深入扎實的研究活動。

四、學習空間:從封閉到開放

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形式的學科課程,從書本到書本,從書本到作業(yè),具有明顯的封閉性。語文探究性學習呈開放學習態(tài)勢。由于探究性學習形式的改變,學生必然會突破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tài),學生定會在一種動態(tài)、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這種開放性改變的不僅僅是學習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非組織的社會化語文活動將成為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如環(huán)境語文、街頭標語、廣告、影視傳播以及人際間語言交流等。學生可以到社會中搜集民間故事,可以到街頭去搜集廣告牌的錯別字,可以到網(wǎng)上去發(fā)表自己的學術觀點、研究自己喜歡探討的問題。總之,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將會有重大的變化。

中學生進行專題研究并描述其成果的有一定學術性和理論性的文章,自然不能太嚴格,但我們必須講明基本要求,讓學生有“專業(yè)意識”和學術意識“。語文探究性學習方法還很多,如社會調查、專題采訪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956289.html

相關閱讀:日本發(fā)明 可以感知人類喜怒哀樂的 貓耳朵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