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灣水族館研究所(MBARI)的研究人員觀察到一條深海章魚對其卵孵育了4年半--這比任何已知動物的孵育時間都要長。在過去的25年中,每隔幾個月,就會有一組MBARI的研究者在Bruce Robison的帶領下在蒙特里峽谷深處的他們稱之為“中水層-1”的一個研究場所對深海動物進行調查。在2007年5月,在一次這樣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條雌性章魚附著于位于該峽谷底部正上方的某巖礁上,那里位于海平面以下約1400米(4600英尺)。該章魚是一種叫做北方太平洋谷蛸的章魚,他們之前在4月份潛水到這一地點時它并不在那里。
在之后的4年半中,研究人員潛水至該相同地點達18次。每一次,他們都會在相同的地方發(fā)現(xiàn)該相同的章魚,他們能通過其獨特的疤痕識別它。隨著歲月的流逝,它的半透明的卵長得更大,研究人員可以看到小章魚在其內發(fā)育。在同一時期內,該雌性章魚逐漸喪失體重,它的皮膚變得松弛且蒼白。
研究人員從來沒有看到該雌章魚離開過它的魚卵或吃過任何的東西。它甚至對爬過或游過的小蟹小蝦不感興趣,只要這些小蟹小蝦不打擾它的魚卵。
研究人員最后一次看到該孵卵章魚的時間是9月。當他們在一個月后返回時,他們發(fā)現(xiàn)該雌性章魚離開了。正如研究人員最近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中的一篇文章所寫的:“它所占據的巖石表面有著空的魚卵囊泡的破碎殘剩物。”
在對這些魚卵囊泡的殘剩物進行計數(shù)后,研究人員估計,該雌性章魚孵育了大約160顆魚卵。
在此整個時期中,該雌性章魚保持這些魚卵清潔并守衛(wèi)它們免遭掠食動物的侵害。這一令人震驚的壯舉代表了年幼章魚能有大量時間在其卵中發(fā)育的益處以及其母親能在很少或沒有食物時存活多年之間的一種演化上的平衡。
大多數(shù)的雌性章魚只產下一組魚卵并大約在其魚卵孵化的時候死亡。北方太平洋谷蛸的魚卵有著淚滴狀的囊泡,其大小似小型的橄欖。當小章魚在魚卵內發(fā)育時,它們需要大量的氧氣。這意味著該雌性章魚必須持續(xù)地將這些魚卵浸泡在新鮮、含氧的海水中并讓它們不被淤泥或碎屑所覆蓋。該雌性章魚還必須警惕地守護其魚卵以防它們被掠食動物吃掉。
由于小章魚會在其卵內呆如此長的時間,當他們孵出時,它們完全能獨自生存并捕捉小型獵物。實際上,新生的北方太平洋谷蛸比任何其它類型的章魚或魷魚的剛孵化的幼魚發(fā)育得都更好。
研究人員指出,章魚卵與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卵一樣會在冷水中更慢地發(fā)育。在中水層-1處的海洋底部附近的海水大約為3攝氏度(37華氏度),在蒙特利峽谷深度的該海水溫度是典型的。
鑒于這一寒冷的環(huán)境,章魚并非是唯一的花如此長時間孵育其幼魚的深海動物便毫不令人驚奇了。有一種糠蝦(這是在蒙特利峽谷深度的一種非常豐富的蝦的親緣動物)會攜帶其卵達20個月并在整個時期內沒有進食。像章魚的剛孵化的幼魚一樣,這種蝦的幼體也是以充分發(fā)育的小型成年動物從其卵中出現(xiàn)的。
這種長時間的孵育時間呈現(xiàn)了一種演化上的挑戰(zhàn),尤其是像章魚這樣的壽命不是很長的動物。正如文章的作者在他們的文章中指出的:“生活在深水處章魚的生殖策略是在母體耐受長時間的孵育能力與其剛孵化的幼魚競爭力之間的折衷。北方太平洋谷蛸所產出的剛孵化的幼魚是非常高度發(fā)育的,這給了它們很大的存活潛力優(yōu)勢。”
這項研究提出,除了在任何動物中創(chuàng)造了最長孵育時間的記錄之外,北方太平洋谷蛸或是活得最長的頭足類動物(這一組動物中包括有章魚、魷魚及其親緣動物)之一。大多數(shù)的淺水章魚和魷魚只能活1或2年。
研究人員寫道:“一條孵育的雌性章魚的最終命運是不可避免的死亡,但在該第一個來自深海的例子中,孵育也賦予成年章魚壽命的延長,其壽命大大超過了對大多數(shù)頭足類動物壽命的預期。”
盡管對深海動物所做的長期觀察是罕見的,但研究人員提出,延長的孵育期可能在深海中是常見的。這種延長的生命期還需要在評估人類活動對深海動物影響時納入考慮。在任何情況下,這一策略顯然對北方太平洋谷蛸是管用的;北方太平洋谷蛸是太平洋東北地區(qū)最常見的深海章魚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966343.html
相關閱讀:迄今最早大型復雜多細胞生物化石發(fā)現(xiàn)